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根據《史記》記載,此書為為春秋時代周王朝史官老子所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楚國人。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後來為道教所吸納,於是成為道教主要經典之壹。
《道德經》歷代流傳版本多種,全文五千余字。今日流行的版本分為81章,據考始自東漢河上公註解本。《道德經》包含上、下二經。上經,又稱《道經》,***37章;下經,又稱《德經》,***44章。1993年中國湖北省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本,***有甲、乙、丙三本,年代大約戰國中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傳本。1973年中國湖南省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本,有甲、乙兩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不分章,年代為秦末至西漢初之際。另外可能抄寫於西漢武帝後期的北京大學藏漢竹簡本,註明老子上經、老子下經之標題,***分為77章,也屬於《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之傳本。
關於《道德經》的註解,唐代以後,以東漢河上公、三國魏王弼二註本最為廣傳。而從魏晉至隋唐,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統計***有六十余家,其中多半為道士。宋代以下,《道德經》的集註本形式逐漸興起,如元代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大旨》便參考了唐宋註解130多家。明清時期註家輩出。自戰國以後,歷代註解本計有1600多家,蔚為大觀。至於道教的註本,則以敦煌寫本《老子想爾註》最具代表性。其中王弼註本,屬於哲學性的著作。而河上公註,則發揮了養生思想。想爾註本,多以道教神學、戒律等觀點作詮釋。所以《道德經》不只在中國歷史上擁有不可抹滅的地位,也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且發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
《道德經》是因應當時禮壞樂崩、政治社會失序的時代難題,而被創作出來的。所以全書的內容,雖然偏重哲學議題,但是也涉及政治、社會、軍事、教育、文化、禮樂、道德、倫理等範圍,並希望透過無為、自然的方法,根本解決上述各種問題,以便政治社會秩序回歸正軌。
老子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壹太清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道德經》在道教史上更是壹部根本大經。東漢《老子河上公註》,向來在道教界中流傳,為道教徒所重。而東漢末五鬥米天師道《老子想爾註》,更是教團內部與《老子五千文》同被列為必讀經典。唐玄宗詔令《老子》為天下州郡所必修,尊為《道德真經》。今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中便收錄了《道德經》註疏50多部。大抵從哲理、易學、內外丹、 *** 存思、道德倫理等多元角度進行詮釋,充實了道教文化的深度與廣度。
《道德經》在哲學上的影響力,更是難以估算。《道德經》建構了以「道」為核心概念的哲學體系,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宇宙最高法則,並且創造出道、德、物、無、有、玄、名、壹、虛、靜、氣、無為、有為等等哲學概念,對於後代的形上學、宇宙論、語言哲學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此外《道德經》的學說,更是道家、黃老思想、魏晉玄學乃至於法家發展之源頭與不可或缺的養料。特別是魏晉時期,與《周易》、《莊子》壹起並稱「三玄」,從而主導魏晉玄學的主題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