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就像壹杯淡淡的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的品味。接下來我為大家整理了汪曾祺短篇小說讀後感,歡迎閱讀!
汪曾祺短篇小說讀後感篇壹平凡的人物,從中又折射出不平凡。作者以樸實清新的筆觸寫那些平凡實在的人,寫他們的生活,寫他們的生,寫他們的死,寫他們的所想,寫他們的所做,寫他們的歡樂,寫他們的悲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者都寫,天大的事兒,芝麻綠豆的小事兒。詹大胖子,連老大,八千歲,高閻王,王四海,陳四,陳小手……嫁娶,生孩子,賣椒鹽餅子西洋糕,賣米,唱戲,求雨,買獎券,賣藝……作者寫了許多“小人物”,寫了許多仿佛並“不值壹提”、“微乎其微”的“小事兒”,但從中卻透露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世的悲歡離合。作者正是以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去闡釋生活,闡釋人生。到底什麽是真正的生活?這就是。什麽是真正的人生?這就是。
第壹次讀汪曾祺的小說,我就被吸引住了,深深地。我只感覺他的小說中充滿了無窮的生活的樂趣。我為小說中的人物而哭而笑,而喜而悲。平凡的百姓永遠是生活的主題,平凡的百姓永遠是歷史的主題。
我很欣賞作者在《小說三篇》之壹《賣蚯蚓的人》中所說的幾句話:“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壹樣的賣蚯蚓的人”“我要了解他們吃什麽和想什麽”“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於人,我只想了解、欣賞,並對他們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我對人,更多地註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正如此說,作者在他的每篇小說中幾乎不作議論,只是很自然地展示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的原型,讓讀者去感受那種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美。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我想這正是源於它的瑣細,它的親昵,它的真實。
汪曾祺短篇小說讀後感篇二汪曾祺的小說就像壹杯淡淡的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的品味。在質樸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自己的獨特樂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幹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在他的筆下有住在庵裏的和尚、串村走戶的女挑夫、手藝了得的錫匠、掏糞工、趕牛人,也有西南聯大的文嫂、金昌煥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都不是什麽達官顯貴,都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不同的人生。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寫的很真實,並不是好人全好,壞人全壞,寫十壹被打後,老錫匠去找人算賬,打十壹的那人也會害怕,村裏的幹部也對施暴的人進行了懲罰,《胡裏雜記》中的那些富人小姐們去廟裏的時候也會施舍給叫花子們壹些錢。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諷刺意味。如:明海和尚雖然是當家和尚,可是他距離那壹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的標準還差的很遠,甚至可以說是壹個都不具備,可是他還當得好好的。
在《七裏茶坊》中的趕牛人們在大雪天還要堅持把牛趕下山去,其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頭兩年,大躍進,大煉鋼鐵,夜戰,把牛牽到地裏,殺了,在地頭架起了大鍋,大塊大塊煮爛,大夥兒,吃!那會吃了個痛快,這會兒,想吧!”這其中就是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諷刺,還有《胡裏雜記》中的李三,本來他應該管理市井中的叫花子的,可是對於有壹批人他不管,而是在他們“收獲”後去管他們要錢,諷刺味十足。他的小說語言是壹種散文化的語言,他常用細致的語言描寫周圍的環境、人物形象等。他曾在《大淖記事》中這樣描寫“淖,是壹片大水,說是湖泊,似還不夠,比壹個池塘可要大的多,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渺的,這是兩水道的河源”後面還有相當細致的描寫,在寫到小英子的外貌時“小英子這天穿了壹件白夏布上衣,下邊是白紗布的褲子,赤腳穿了壹雙龍須草的細草鞋,頭上壹邊插著壹朵梔子花,壹邊插著壹朵石榴花。”汪曾祺經常用壹些細致的外貌描寫和語言描寫來塑造壹個人物形象。
這些語言給人以散文美的感受,可以說是“散”和“淡”的完美結合,但就是這樣壹種散文化的平淡語言給他的小說平添了壹份特殊的韻味。雖然是散文化的語言來寫小說,有“形散”的嫌疑,但是從他的小說中其實不難看出他的情節安排其實是很緊湊的,如《受戒》中明子隨舅舅去出家的時候就遇見了小英子,後來又相繼遇見了幾次,而且文中也說過和尚是可以娶親的,這樣發展到最後小英子問明子願不願意讓她做他媳婦這裏,壹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他的有些故事情節安排的很巧妙,如《陳小手》中先是描寫陳小手的手是如何的小,他接生是如何的厲害,接著寫那個軍官的夫人難產了,接生婆們都束手無策,這時就有人提議要陳小手來,然後描寫陳小手是如何費勁力氣成功接生的,接著是軍官的感謝,到這裏似乎都沒什麽出彩的地方,直到後來出現的那壹聲槍響,這時讀者才如夢初醒般回過神來,也就是這壹個結局讓全文的境界提升了。讓人唏噓軍官的無恥以及陳小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