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自然段:
寫盼春。文章壹開頭,就連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麽殷切。 “東風來了”,這是身體突然感覺到地,以此報告了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腳步近了”,終於聽到了那春天由遠而近的蹣跚的腳步聲。這仿佛是作者壹直在側耳傾聽著春天的腳步似的。以短短的十七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
總寫春景“山朗潤起來了”,寫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把太陽擬人化,既表現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征,又表現了春天太陽的內在神韻。
第三自然段:
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壹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致的描繪張本。然後再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裏的人們等分寫春天的景象。
第四自然段:
分寫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鉆”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第五自然段:
分寫春花。春花的美艷。那花兒開得多麽熱烈:“桃樹、杏樹、梨樹,妳不讓我,我不讓妳,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麽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麽怡人;
“花裏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第六自然段:
分寫春風。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當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感覺不到壹絲的寒意了。
作者以“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起對春風的描寫,接著擷取了壹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妳”,寫盡了春風的氣韻神情。
然後,作者又以極細膩的筆觸,寫春風的味道:“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
最後是寫春風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寫得神韻透徹。
第七自然段:
分寫春雨。寫春雨,作者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壹層薄煙”。然後寫雨中的景致,描繪出壹幅寧靜優美的水墨春雨圖。
第八自然段:
分寫春天裏的人們。春天來了,“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壹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壹份兒事去。”
寫出“蟄伏”了壹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壹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第九到十壹自然段:
贊春。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是健壯有力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壹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這個結尾奇崛,頗俏。
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畫卷之後,縱情地對春天予以贊美,進壹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三個形象化的比喻,漸次排比,氣勢叠起,戛然有力地歸結全文。
擴展資料:
《春》思想主題:
作者借孩子的眼睛對春天作了全面細致的觀察,並通過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特別是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圖畫般的描寫,贊美、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
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裏辛勤勞作、奮然向前,從而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表達了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情懷。
《春》文章結構:
結構嚴密,層次井然中見跌宕變化。作品根據揭示主題和抒情的需要,壹***制作了五幅畫面。
畫面之間連接自然、緊湊,並以前四幅畫面作為第五幅畫面的鋪墊、烘托,從而開拓意境,揭示題旨。在揭題後,最後奇峰突起。文章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而又有變化。
百度百科-春 (朱自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