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奏曲《梁祝》采用奏鳴曲式,並選取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內容如下: 1.引子 音樂壹開始,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優美、輕柔的旋律,仿佛描繪了梁祝求學路上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故事背景。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2.呈示部 (1)相愛:在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傳頌千古的愛情主題。此主題取材於越劇的音樂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劇團當演員。據他所知:任何越劇演員,只要唱到這壹唱段,都會博得臺下陣陣喝彩的掌聲。於是作者選取此唱腔作為《梁祝》的愛情主題,並把它作為整個作品的核心音調。此主題的旋律特點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仿佛表現梁祝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下行則好像預示他們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心情。此處由獨奏小提琴從高音區轉入中音區,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壹唱壹合”,形成對答,仿佛描繪梁祝“草橋結拜”的情景。接著,樂隊以充沛的感情奏出這個主題,充分表現出梁、祝相互欣賞之情。 (2)連接部:為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在華彩樂段通常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此處的演奏較自由,難度較高,因而也較引人註目。作曲家在此采用華彩樂段使其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3)副部:是整個作品中最輕快、最歡悅的樂段。它由越劇的過門變化而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與抒情的主部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壹插部速度采用活潑的小快板,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為輕松歡快。速度是音樂表現的壹個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采用輕快的速度、輕松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4)結束部:音樂采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作曲家在結束部巧妙地運用了兩個休止符,使音樂斷斷續續,細膩地描繪出英臺面對前來送行的山伯感慨萬分、欲言又止的復雜心情。纏綿的旋律,緩慢的速度,帶著無限的傷感與惋惜,使人宛如看見梁、祝十八相送的鏡頭,真是“三載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難舍祝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