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

作者簡介  古代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作品原文與註釋作品原文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1),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3),求草木之實(4),賦十壹以自奉(5)。或不給,則加鞭棰焉(6)。群狙皆畏苦之(7),弗敢違也。

壹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8)?”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9)?”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10)”言未既(11),眾狙皆寤(12)。

其夕,相與俟狙公之寢(13),破柵毀柙(14),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15)。

郁離子曰:“世有以(16)術(17)使民而無道揆(26)者,其(23)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壹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字詞解釋

(1)狙:獼猴。

(2)部分:部署分配。此處指分派

(3)之:到。

(4)求:尋找。此指采摘。

(5)賦:征收。

(6)棰:用鞭打,名作動。

(7)畏苦之:對(這種生活)感到很苦。

(8)樹:動詞,種植。

(9)與:同“歟”,嗎。

(10)然則:既然這樣,那麽。

(11)既:完。

(12) 寤:同“悟”。

(13)相與:壹起。

(14)柙(xiá):關獸的木籠。

(15)卒:終於。

(16)以:把。 以……為:把……當做。(此處為倒裝句,養狙以為:把養猴當做)

(17)術:權術。

(18)假:如果。

(19)俟:等候

(20)歸:回歸。

(21)或:有的。

(22)實:果實

(23)其:那個

(24)餒:饑餓。

(25)為之役:被他奴役。

(26)道揆:道德準則。

作品譯文

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叫他“猴公”。每天早上,他壹定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讓老猴率領(其它猴)到山裏去,摘取植物的果實,取十分之壹的果實來供養自己。有的猴不給,(猴公)就鞭打他們。老猴們都認為(這種生活)很苦,卻不敢違背。

有壹天,有只小猴問眾多老猴說:“山上的果子,是猴公種的樹(結出的)嗎?”眾多老猴說:“不對,(果實)是天生的。”又問:“沒有猴公的同意(我們)就不能去采嗎?”眾多老猴說:“不對,誰都能去采。”又問:“(既然)這樣那麽我們為什麽聽從他並要被他差使呢?”話還沒有說完,老猴們全領悟了。

那天晚上,眾多猴壹起等到猴公睡著的時候,打破柵欄毀壞倉房,拿走他(猴公)存放的糧食,相互拉著手(這裏指壹起)進入森林裏面,不再回來。猴公最後因為饑餓而死。

郁離子(即劉基隱退青田山時自取的筆名)說:“世上那種憑借權術奴役人民卻不依正道來規範事物的人,不像猴公嗎?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壹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蘊含道理

1.通過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後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對人民群眾的殘酷剝削與壓迫,說明只要人民壹旦覺悟,群起反抗,統治者就只有凍餒而死。

2.靠權術奴役百姓而不講法度的人遲早要遭到反抗並滅絕。

3.不能壹昧地去服從,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懂得是非,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閱讀訓練原文與註釋

楚人養狙①

劉基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壹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壹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 ③

其夕,相與俟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④使民而無道揆⑤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壹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選自《誠意伯文集》)

註釋①狙(jū):獼猴。②部分:此處指分派。③寤:同“悟”。④術:權術。⑤道揆:法度,準則。

訓練題目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l)山之果,公所樹與 樹:_________

(2)其夕,相與俟狙公之寢 俟:_________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壹項是( )

A.①楚有養狙以為生者 ②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B.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①或不給,則加鞭棰焉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D.①言未既,眾狙皆寤 ②既克,公問其故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過楚人養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樣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種植 (2)等待

2.B(A.①“以”是介詞,“為”是動詞,“以為”可譯為 “把(養狙)作為”;②“以”與“為’,組合成“以為”,動詞,認為。B.均為動詞,到……壹去。C.①“或”是代詞,可譯為“有的”;②“或”,副詞,或許,也許。D.①形容詞,引申為盡、完。②副詞,已經。)

3.(1)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麽還要依靠他並被他驅使呢? (2)世上也有依靠權術奴役百姓而不講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壹樣吧?

4.靠權術奴役百姓而不講法度的人,是遲早要遭到反抗而滅亡的。[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