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語文課應該“言意兼得”

語文課應該“言意兼得”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的定義為:“語文課程是壹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顧名思義就是口語表達和說好寫作。語文教學應該是“言意兼得”,既要理解課文內容,又要學習閱讀和表達方法;既要體現語文課程的本體性,又要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言意兼得”呢?《吳忠豪與小學語文名師磨課》之“中年級閱讀教學”的六個課例從中可以窺出壹些方法和路徑。

壹、要有語文課程意識

語文課要實現“言意兼得”,觀念轉變是第壹要素。作為語文教師要明確語文課“教什麽的問題。要清楚地知道語文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的,是通過課文“這個例子”教學生品詞品句的閱讀方法和學習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寫作方法。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從頒布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時間,很多老師也知道語文課要教“語文”,但“知道”並不等於“做到”,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課文”冗長低效率的內容分析現象還頻頻出現在課堂上;人物描寫、場景描寫、環境描寫等寫作方法從低年級教到畢業,學生還是學不會……究其原因,是壹是教師觀念還停留在“教課文”上,二是教師有“教語文”的意思,但因為歷史和教師本身能力不足等原因,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在“教課文”,還沒有走出“教課文”的窠臼。如蘇教版四年級《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圍繞“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事,讓學生讀讀課文,找找詞句,說說體會,感悟兒子的懂事孝順,感受父親的慈愛智慧;《姥姥的剪紙》則是感悟姥姥的剪紙技藝高超及我對姥姥的深情的回憶;《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則是感受司馬遷把個人榮辱置之度外,為完成父親遺願矢誌不渝的精神……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此壹來,學生獲得的是課文內容和道德教育,語文知識和技能基本沒有提高,課文成了“呆滯知識”的倉庫,課堂成了思想品德課,語文教學成了“非本體性”教學。

如何轉變觀念,走出“教課文”的窠臼,讓學生“言意兼得”?首先教師要有語文課程意識,從課文謀篇布局、詞句推敲中來確定“這壹篇”課文隱藏的語文知識有哪些。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可以根據賞花片段對學生進行合理想象教學,可以教學生從不同角度表達“愛”的表達方法,可以從“代高爾基的兒子寫壹封回信”中學習針對來信寫回信的表達方法……其次要根據學情和課程年段目標從“這壹篇”眾多語文內容中來確定教學內容。“這壹篇”的語文價值並不是全部都要教給學生,這是不科學的,也是無法做到的,教什麽要根據年段目標和學情來綜合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在《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裏,“合理的想象”不是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語文特點,而且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從不同角度表達“愛”的寫作方法,對四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高。四年級學生已經學過書信,但要針對來信寫壹封回信還是存在壹定困難。課文後的最後壹道練習題:請妳代高爾基的兒子寫壹封回信。這樣的內容,既接近學生的就近發展區,又有壹定難度,而且是課文隱藏的語文內容,所以,借助“請妳代高爾基的兒子寫壹封回信”就可以成為該課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就走出了“栽花賞花”“寫信教子”的“教課文”窠臼,學生學到的不是課文內容和思想品德,而是針對來信寫回信的表達技能。

二、目標要集中

語文課不求“面面俱到”,力求“壹課壹得”。面面俱到將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壹面未到;“壹課壹得”的語文教學,將課堂聚焦在壹個點上,反復捶打,最終實現“理解”到“學會”、知識到技能的轉化。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胡麗芳老師兩次教學目標,第壹次:1.學會生字詞,積累詞語和句子。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感悟“給”永遠比“拿”愉快的道理並努力踐行。3.品味人物形象,理解體會高爾基對孩子深深的愛。4.復習回信的寫法,選擇壹位自己願意交流的對象,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書信的方式寫給對方;第二次:1.復習回信的寫法,通過書信的方式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高爾基對孩子獨特的愛,“給”比“拿”愉快的道理)寫給對方。2.學會生字詞,積累詞語和句子。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第二次教學目標的重點將“理解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改為復習書信的寫法和學寫回信,這是教師“教課文”到“教語文”的重大轉變,而且通過“回信”方式來表達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感悟,可以說是“壹鳥二石”,既學會了表達方法,又把握了課文思想內容;既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本體性,又符合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三、教學有要整體性

要在語文課堂上實現“言意兼得”,實現“壹課壹得”,教學環節不能各吹各打、各自為政,必須圍繞目標整體設計:各環節必須指向目標,環節之間必須步步搭梯,環環相扣。以錢娟老師《姥姥的剪紙》教學設計來進行說明。錢娟老師第壹次教學設計了三次表達練習:1.“妳眼中姥姥的剪紙是怎樣的?說壹句話”;2.用“姥姥的剪紙神了”作為開頭,用課文中的語句說壹段完整的話;3.運用課文中學到的寫法,讓學生寫生活中“誰的什麽神了”壹件事。三次表達練習構成了整堂課的主體,可以看出錢娟老師對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點認識深刻,值得稱贊。但三個表達練習環節卻各自為政,缺乏內在聯系,特別是第三次寫“誰的什麽神了”,更是重新選材,另起爐竈,與前面的兩次表達練習幾乎沒有關聯,造成指導與練習的脫節,不利於學生語文技能的形成。第二次教學同樣是三次表達練習,錢老師是這樣設計的:1.在妳的眼裏,姥姥的剪紙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讀壹讀課文,也用壹個詞或者幾個詞說壹說;2.課文中那些語句寫出了“姥姥的剪紙神了”?試著以“姥姥的剪紙神了”為開頭,說壹段話;3.仍以“姥姥的剪紙神了”為開頭,任選幾句話或幾個方面說壹段話,讓介紹更加具體,更有說服力。同樣是以語言表達為線索串起課堂,但第二次指向“圍繞中心,多句概括”的三次表達訓練前後關聯,呈現了設計的整體性:前面的練習為後面的練習打基礎,後面的練習是在前面的練習基礎上的進壹步提高,由易到難,逐步提高。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對“姥姥的剪紙神了”的理解,又在實踐中有效地把課文的消極語言轉化為學生的積極語言,提高了學生的表達技能。

四,指導要細化

吳忠豪老師指出:當下語文教師都很重視指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表達方法,教學寫人記事的記敘文時,幾乎都要教學“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描寫”,教學寫活動的課文時都要教學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等,從小學壹直教到中學,可是不少學生寫作文時還是不會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什麽原因?就是因為教師追求的只是自己“教過”,沒有關註學生是否“學會”,滿足於學生對寫作方法的理解和認識。吳忠豪老師壹針見血地指出學生寫作問題的根源——滿足“理解”,忽略“學會”。閱讀教方法,習作用方法,只有閱讀課“學會”,學生才能在習作課上“會寫”。如果讓學生從“理解”走向“學會”?教師必須細化指導方法,給學生學習的“腳手架”,讓學生壹個壹個臺階的上,最終實現“學會”。就此,湯瑾老師在《和氏獻璧》壹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湯瑾老師為了讓學生體會“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的表達方法,在實踐活動中學習人物語言描寫”,她先是讓學生在讀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故事中卞和三次獻璧時人物的語言描寫,通過讀讀議議,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內心思想,引發學生對故事中人物語言描寫的關註,為下面環節體會文章寫作方法的教學埋下伏筆。然後通過敘述和語言描寫的對比閱讀,讓學生非常直觀地體會到寫文章時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能夠使人產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效果,讓人物形象更加形象、立體豐滿。接著,引導學生聚焦第二次語言描寫,想象人物對話,利用學生熟悉的文本內容讓學生進行實踐:想象第二次獻璧時,武王會說什麽話,卞和可能會說什麽?寫壹寫,讓故事中的武王、卞和說話;第三次獻璧時,課文只寫了“驚呆了”,想象壹下,此時此刻,文王和卞和會有壹番怎樣的對話?如此設計,學生在實踐中,將“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形成自己的技能,同時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實現了課文課堂的“言意兼得”。壹節語文課是不是在教語文,就看學生學到的是內容還是語文知識和技能。唐老師在最後壹個環節“回看語言,升華感悟”,出示課文對話,再次朗讀,再次感悟“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再次深化對課文主旨的理解。雖然花時不多,但目的性強,指向目標,簡潔明了,卻能起到“刪繁就簡三秋樹,立異標新二月花”的作用。

湯老師的四個環節,環環指向目標,環環搭梯,環環相扣,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會到不同語境中人物的對話不同,語言能生動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在實踐中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學會了“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的表達方法。

語文課要“言意兼得”,必須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深厚的文學修養,需要教師提升閱讀能力、運用語言能力及學習能力。同時,課堂上教師還要給學生充分實際的時間,讓學生在“遊泳中學會遊泳”,實現“教過”到“學會”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