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作曲者是冼星海。
冼星海出生在澳門壹個貧困漁民家庭,他年幼時期隨著父母出海打魚,維持生計,在外公清朗的笑聲下,漁民伯伯熟悉的童謠裏,逐漸成長。六歲時隨母親去了新加坡念書,在學校的音樂課上打開了伴隨他這壹生的天賦。因為對音樂過人的天賦和熱愛,冼星海被老師校長看好,進行專業培養。
1939年,光未然抵達延安後,用5天的時間創作了長達400多行的《黃河大合唱》組詩。這部壯美詩篇打動了冼星海,他在延安壹座簡陋的土窯裏,抱病連續寫作6天6夜,終於完成《黃河大合唱》的作曲。
歌曲賞析
黃河大合唱第壹章的《黃河船夫曲》采用了勞動號子的音調素材,展現了烏雲滿天,驚濤拍岸,船夫與暴風雨奮力拼搏的生動形象.表現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和壹定能到達勝利彼岸的優秀品質。九曲黃河上船大粗礦的號子以領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
這壹樂章分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擊的場面,音樂充滿戰鬥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據開始的主題旋律,拉寬了節奏、放慢了速度,表現船夫們穿過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種欣慰。
這表明,中國人民盡管處在艱難抗戰之中,但已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樂又回到了樂章開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強漸弱,由近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