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信息化條件下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 信息化建設 教育技術 多媒體教學
論文摘要: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我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盡管現代教育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教育教學中,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信息化建設的成果遠遠沒有被充分全面地利用,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更新,教學方法和課件制作水平也有待提高。
在教育部2004年發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被列為行動計劃中的重大工程之壹。經過多年的建設與實踐,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現代教育技術已經被廣泛地運用於教育教學中。在第壹輪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授課的比例?和?教師開發研制和應用課件的情況?是評估重要指標之壹,各高校由此也加大了多媒體教學條件的建設,鼓勵越來越多的教師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極大地延伸了學生的感官功能,使學生的學習朝著多樣化、綜合性、趣味性、個性化等更高層次發展.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教育技術的內涵不僅僅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許多成果還沒有被充分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對教育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也存在許多問題。
壹、信息化建設為教育技術應用與提高提供了條件
高等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教學資源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實現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全面利用信息化建設的成果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素質,創建與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相適應的新型教育形態。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教學資源建設等硬件方面的成果為教育過程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1.校園網建設
校園網就是把分布在校園不同地點的多臺電腦連接起來,按照網絡協議相互通信,以***享軟件、硬件和數據資源為目標的網絡系統。校園網的建設為學校內部教學、科研、管理、通訊和服務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校園網內的各電腦終端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協議相互通信,還可以享受Web服務器上的相關數據及Internet的巨大信息資源,可查閱到世界各地的各類教育和學習資料,為教師的備課、課件制作、進修與學生的自主、交互、個性化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通過校園網,教師可以利用大量現成的教學軟件,高速、方便地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享,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通過校園網還可以實現網上直接點播課程。
2.數字圖書館建設
圖書館作為學校教育資源文獻信息中心,收藏著大量的書籍、期刊、縮微膠片、聲像資料及電子讀物,是校園網上最大、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教育信息化給圖書館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極大地增強了高校圖書館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職能。
在人才培養方面,數字化圖書館為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以及個性的培養提供了自由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他們想要獲取的知識並在這壹領域進行系統而深人地鉆研,掌握研究方法,形成創新意識。
數字化圖書館為高校的整體水平和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隨著信息傳播的網絡化,國內外大量的科研信息逐步依靠網絡傳播,利用網絡來捕捉最新學術信息,下載科研文獻資料越來越便利,逐漸成為教師從事科研的重要方法之壹。
3.網絡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
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包括:網絡課程建設、素材庫建設以及教學支持環境建設。網絡課程的基本特征就是在網絡環境下能夠運行的課程,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指導下集文本、圖片、圖像、動畫、聲音等信息為壹體,經過科學的構思設計規劃,符合學生自主學習特點,滿足網絡運行要求,師生便於交流的壹個交互式的課程知識網絡化學習系統,其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1999年教育部啟動了?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組織開發了300多個高等教育網絡課程和資源庫(素材庫、案例庫、試題庫)及相關平臺。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精品課程的建設,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重要內容之壹,計劃用五年時間(2003~2007年)建設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又指出:?繼續推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遴選3000門左右課程。進行重點改革和建設?。通過建設,所有省級以上的精品課程都實現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課程的教案、大綱、部分教學錄像、參考資料、習題等教學資源上網並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享,對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 二、對存在問題的分析與研究
教育信息化建設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模式,信息化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筆者認為,比教學方法與模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的轉變,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終身教育等現代化教育理念僅靠教學模式的改變是不能實現的。在信息化教學的實現過程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1.傳統的與現代的教學手段
將教育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必然的結果,也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的發展趨勢,高校教師應該主動適應這壹變化,將提高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作為自己職業能力發展的重要部分,努力提高教育技術應用水平。但傳統的以粉筆和黑板作為教學媒體的傳統教學手段有其特有的優勢,不能完全放棄。對於以公式推導、邏輯推理等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教師在黑板上壹步壹步講解更符合學習規律,更有利於學生註意力的集中和主動性的發揮。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的要求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不考慮課程內容特點,過度強調課件制作形式和多媒體使用程度,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同時許多教師會對多媒體設備產生依賴,甚至會出現不用多媒體不會上課的情況。教育技術的濫用讓很多教師將紙質教案變成電子教案,由照本宣科轉為照屏宣科,這種情況導致學生要麽忙著抄課件內容,要麽上課不專心等著課後復制課件;要麽跟不上教師PPT課件的轉換速度失去興趣而放棄聽講,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成為空談,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其後果令人擔憂。筆者認為教師在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既要吸收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的優勢,還要考慮如何根據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條件將知識內容進行優化整合,不管使用什麽樣的教學手段,最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達到教學目標。學校應引導教師註重教學目標的實現,以資源為中心整合課程內容,不要把重點放在多媒體技術的呈現效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