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核舟記的中心思想

核舟記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本文細致地介紹了核舟的形狀,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態,贊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藝。

段落大意:

第壹部分(第1段),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藝以及核舟的由來和內容。

第二部分(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狀貌,用事實說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藝。

第三部分(第6段),總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種類和數目,贊揚王叔遠的精巧技藝。

“核舟”是壹件微雕工藝品,原材料是壹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壹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它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致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壹定的空間順序來寫,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記是本文的文體,這裏有描述的意味。

明代名篇《核舟記》把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動,讀起來感人至深。王叔遠的核舟更是吸引了壹代又壹代民間藝人為之神牽夢繞,不斷復制和再創造。核舟這壹巧技在現代又得到發揚光大,新核舟記不但在技藝上有所創新,而且在內容上更貼近了時代。欣賞新核舟記,對於深刻理解名篇《核舟記》很有幫助,同時通過欣賞實物、圖片、影像等可以使讀者在整體上全面讀懂《核舟記》。

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記》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實刻畫了黨的壹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辟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

最後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誇飾,逼真而又生動,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