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占據荊州、益州,聯合孫權***同對抗曹操的隆中對,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領荊州、益州之地,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劉備伐吳於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於永安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終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後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東晉桓溫追封為“武興王”。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的主要影響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壹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壹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皇妃之數是壹個復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