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歲。古稀之年是壹個偏正式成語,可作賓語,意思是指人到七十歲。古稀之年又可稱為懸車之年、杖國之年、從心之年。古稀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原文是人活七十古來稀,意思是人活到七十歲就十分稀少了,是對人生苦短的感嘆,更是勸誡人們要珍惜美好的生命時光,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古稀之年也叫做懸車之年、杖國之年、從心之年,因為古代人們的醫療水平有限,且戰亂、災害等原因,人均壽命在40~50歲之間,在古代超過七十的老翁十分稀少。與古稀之年相關的還有知名之年、花甲之年、耄耋之年、期頤之年等,都是古代人們來表示年齡的詞匯,分別對應五十歲、六十歲、八九十歲和百歲老人。
古代對年齡的別稱:湯餅、初度、生小、總角、垂髫、始齔、教數、外傅、束發、舞勺、及笄、舞象、待年、弱冠、而立、不惑、強壯、艾、花甲(耳順)、古稀、皓首、耄耋、黃發、鮐背、期頤。外傅:10歲,出外就學。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而立:指30歲。不惑:指40歲。艾:指50歲。花甲(耳順):指60歲。古稀:指70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指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