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荀子說,人性本惡 孟子說,人性本善

荀子說,人性本惡 孟子說,人性本善

人性的善惡是我國儒學的重要論題,孟子曾提出性善論,而荀子強調性惡論,本文主要針對孟子和荀子人性論的邏輯學進行分析和闡述。儒家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對我國人民的思想行為以及道德規範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人性是儒家哲學的關鍵論題,性善論盒性惡論這兩種觀點代表了截然相反的哲學思想。本文主要從他們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且這種論證是不是科學有效這兩方面展開論述。壹、孟子主張的性善論(壹)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認為是非、恭敬、羞惡以及惻隱是人類應該具有的四種感情,同時孟子也將這四種感情歸屬於儒家的道德範疇,這四種感情體現了人性的內在美,進而說明人性是善良的。孟子通過反推的形式指出,感情是人性的內心活動,性是心的內在屬性,既然人的情是善良的,那麽性也是善良的。人具有惻隱之心,這是孟子堅持性善論的關鍵依據。在論證中孟子曾說,如果壹個孩子身處險境,那麽旁邊的人壹定會感覺不忍。這種情感並不是出於某種目的,不是想要獲得名聲或者討好孩子父母,而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產生的壹種人性,惻隱之心是仁者的體現,這說明人性中是具有善性的。(二)感官特性類比“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孟子指出人的眼睛、耳朵以及嘴等感官對於外界具有愛好,那麽人的心壹定也有愛。孟子指出人的心理具有正義感,正義讓人的心理感到喜悅,就像吃了肉壹樣爽快。(三)將人性比作水孟子指出,人性如同水壹樣,水是往下流的,即不與人爭鬥,可以促進人與人和諧交流,是壹種善性的表現。人性就如同水壹樣,不與人為惡,故孟子將人性比作水。二、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壹)人天生具有好色、疾惡及好利的惡性荀子認為,人天生具有好色、疾惡及好利的惡性,這些惡性導致人類互相殘殺,爭奪利益。因此,人性天生是惡的,只有經過後天的學習和教化,才能讓人學會禮儀謙讓,進而引導人性向善。荀子認為人性天生具有惡習,而善性是經過後天教化而產生的結果。(二)以行為類比人性本惡荀子指出人的性情並不是後天培養的,而是與生俱來的,人只有經過後天的教化和感悟,才能經過思考而做出正確的行為和決定,性善並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經過後天教化才具有的。人性天生就疾惡好利,才會引發人類社會的爭鬥和搶奪,只有經過後天學習人才會做出正確的行為,以行為類比人性本惡,是荀子堅持性惡論的重要依據。(三)列舉堯舜的話堯曾經問舜人性如何,舜如此回答:除了聖人,普通人在有了孩子和老婆之後,對父母就不像以前那麽孝順,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對朋友的友情和誠信也會慢慢減少。俸祿和爵位都得到了,享受了人間的榮華富貴,那麽對君王也不像以前那麽忠心了。因此,人性天生本惡,唯有聖賢不會如此。(四)通過反證法論證荀子認為人性不是生來本善,如果人性本善,那麽就不需要禮儀和聖王來調節了,社會直接就可以實現正理平治。荀子指出,繩墨以及_栝的使用與發明,是為了拉直彎木,社會提倡禮儀、設置君王,則是為了矯正人們的惡性。如果彎木本直,_栝就沒有用了,如果人性本善,那麽君王和禮儀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五)斷定向善的可操作性荀子認為,如果人類經過後天法理的教化,人人都可以成為像大禹壹樣的聖人,而大禹可以成為聖人,則是因為他有法正仁義,這種法正仁義具有被實踐和被認知的特性,人類具有實踐和認知法正的特性。因此,只要經過教化,人人都能成為聖人,人性才能向善。在理論上,雖然人人都有聖人的條件,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很少有聖人出現,原因到底是什麽?荀子認為,主要原因是人們可以去做,但是為了天生的私欲而不想也不願意去做。因此,人人可以成為聖人只是壹種理論可能,並不具備現實操作意義,就像人用雙腳能夠走遍天下,但是卻沒有人做到過。來源: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