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首抒寫旅愁鄉思的詞。秋山行旅,忽見臨水人家,不覺觸動鄉心。進而感嘆路遠人遙,空自凝望,最後以推想今宵旅宿的淒涼況味作結。寫來峰回路轉,陡折盡致。
“碧山錦樹明秋霽”,首句點出行旅的節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顯得青山紅樹分外明麗。壹肩行李,秋色如畫,雨後的晴光更給這幅秋山行旅圖增添了歡快的亮色。此詞意在抒寫旅愁,卻於開頭彈出壹串歡快的音符,遙映後文,以形成節奏的變化和情緒的跌宕。
“路轉陡,疑無地。”行行之際,山路轉陡,幾疑路窮。這種“山窮水復疑無路”的感覺,正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前奏,而旅行者的樂趣亦莫過於此。“忽有人家臨陡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壹簇成村市。”這四句寫忽然之間驚喜的發現。行文開合頓挫,饒有風致。它看似景語,卻包孕著豐富的情感內涵和微妙的心理變化過程。竹籬茅舍的臨水人家,岸邊迎風輕揚的酒旗,遠處錯錯落落的煙村,多麽寧靜安詳而富有人情味,它使旅人感到壹種有所依托的溫暖和慰藉。然而眼前這如畫的煙村,又不期然地成為思鄉的蠱惑,於是正當驚喜凝望之際,壹縷鄉思已從心底悄悄地萌發了。
“淒涼只恐鄉心起”,壹語領起下片。“淒涼”二字,形容壹掬“鄉心”的況味;“只恐”二字妙。拓開壹步,欲防範而不能,似未然而實不期然而然。處此境地,“心”不由己,透過壹層來寫鄉思之撩人,筆意更覺深摯。“鳳樓遠、回頭謾凝睇。”這兩句感嘆路遠人遙,視線難及,縱然回頭凝望,又有什麽用!這就點明了“鄉心”的具體內涵,並對“淒涼只恐鄉心起”作了第壹層回應和鋪染。接著運筆入虛,從望鄉的悵惘轉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何處今宵孤館裏,壹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全從揣想著筆,身未壹壹經而心先歷歷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傷神。這是對“淒涼只恐鄉心起”的第二層回應和鋪染。其寫法頗類似於柳永《雨霖鈴》詞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但意脈並不相同,且境地更見淒清,情懷亦更覺悲苦。“壹聲征雁”,使人想到壹字抵千金的家書,又自然會發出“雁歸人未歸”的感喟;“半窗殘月”,則使人想見“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的夢後惆悵之情。總之,獨宿孤館,鄉思盈懷,所聞所見,無不獻愁供恨,催人淚下。這四句與上片“忽有人家臨陡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壹簇成村市”四句遙相映照,前後有壹種因果相生的關聯,卻又和諧地組成同壹主題的變奏。
這首詞上片似乎純然寫景,而壹壹從行旅者眼中見出,便覺景中寓情,貌似明麗而實已伏下突變的契機。過片承轉十分自然,而神光壹註到底;寫來吞吐陡折,虛實錯綜,極盡鋪染之能事。壹結盤空作勢,又復回盼前文,更覺精神飛動,情韻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