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何在?殘缺之所以為美,因其體現了真實和個性。人或事物不可能盡善盡美,“白璧”與“微瑕”往往結伴而行,惟其殘缺才能真實反映本來面目。關雲長“走麥城”的敗績,正如他“過五關斬六將”的輝煌經歷壹樣,惟有其人才能鑄成如此缺憾。可見殘缺之美最能反映人或事物的鮮明個性特征。
殘缺之美如同愈嚼愈有味的橄欖,發人深思,倘若把現實想象得過於單純而美好,稍遇挫折就易於壹蹶不振。古詩說的好:“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沈舟”、“病樹”的美學意義,就在於向世人昭示了“千帆過”、“萬木春”的光明前景: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現實中創造未來,在對缺憾的超越中擁抱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