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諸葛亮曾說過的壹句話,在這句話中他對他的兒子有很大期望,希望他的兒子不要那麽在乎名利,要追求內心的寧靜。其實名利的問題到現在還是壹個很大的爭議,尤其對於學者、名人,仿佛他們就不該在乎名利、不該在乎除了內心的寧靜以外任何東西,倘若他們沾染了這些,就會跌落神壇,被人們痛批人設崩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註過國學,畢竟是我們中華文化中很重要的壹部分,我們能夠走到今天,離不開國學的支撐。這些年出現的很多國學大師相信大家也有所耳聞,易中天、紀連海,還有壹位不得不提近期爭議很大的人,於丹。
於丹是何方人士
即使妳不關註國學或是央視節目,妳也壹定從周圍人的口中聽過於丹這個名字。於丹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中***十八大代表,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她是壹名出色的作家,榮登過作家富豪榜第二位。
專業素養過硬,文采也是很好,她給多個大型電視專題片當過撰稿人,譬如《在***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甚至連大型節目《非凡抗擊》都是由她來擔任總撰稿的。在我國的申奧事業中她也貢獻了很大壹份力量,因為2001年的申奧策劃片就是由她來策劃的。
除了這些,於丹本身是壹個中國古典文化的瘋狂愛好者,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忠實傳播者。在她上過的節目中,基本上沒有她不傳播古典知識的時刻。不僅如此,她還到各個國家去傳播中國古典文化,寫了許多本書分冊介紹了中國古典知識,在國內和國外同時出售,她的許多書籍都被編撰成其他語言,在其他國家成為暢銷書。
被邀請登上過這麽多節目,在許多節目傳播中國古典文化也教導別人傳承中國古典文化,那麽可想而知,於丹的口才壹流。確實,有於丹登上的節目口碑都不錯。除此之外,於丹在我國的出版事業也貢獻出了很大壹份力量,為了讓其他人了解我國的古代精粹,無論是在書籍的排版或是其他,她都頗下了壹番心思。稱她壹聲古典大師,絕對不為過。
這樣事業有成、有所作為的壹個人,想要出名也是很容易的吧。事實上確實是這樣的。不出意料,她終於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當中,那是壹個叫做百家講壇的節目,壹個給國學大師們傳播中國古典知識的舞臺。
出名之路
於丹出名,並非壹朝壹夕而成。前文提到過,因為自己才華橫溢,她擔任了許多節目的撰稿人,那麽她的名字也就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再加上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狂熱粉絲以及忠實傳播者,對於能夠有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機會她很熱衷,不像更高咖位的學者們對電視節目避之不及。因此她也就來到了央視節目《百家講壇》。
那是在2006年的十壹假期中,百家講壇連續七天播出她的專題講座“於丹《論語》心得”,節目壹經播出,受到了觀眾們好評如潮。如果妳看過她的節目,妳會發現在她的節目中妙趣橫生,壹改從前傳統專家枯燥的講解方式,簡單幽默的語言將論語文化以及寓意解釋的淋漓盡致。從此她開始逐步走向神壇,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慢慢提高。
2007年,百家講壇又推出了於丹新的專題講座:“於丹《莊子》心得”,同樣於丹以自己幽默的口吻講述了莊子的思想以及聯系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讓人們更了解那時的文化,也對中國古典文化有了更濃厚的興趣,不出意料,這壹次的節目又是好評如潮。此後於丹成為百家講壇的常客,她也逐漸成為人們心中的國學經典女神。
除了百家講壇,於丹還做客過其他節目,例如央視的《文化訪談錄》。她在《文化訪談錄》中最經典的壹期節目就是給人們講解昆曲,那期節目叫做“於丹《遊園驚夢》”。在給廣大觀眾講解時,她保持自己的風格,依舊以幽默口吻講述昆曲的前世今生,涉及到專業知識的地方她也能信手拈來,十分自然淡定,任誰看了都會因為她氣定神閑的態度被吸引而拜服。
在上了央視許多節目之後,她還給國家部委、各大機關以及各地高校都做了專題傳統文化講座。因為太有人氣,她被人們奉為國學大師,可這樣的大師後來卻在人們心中隕落了。
於丹跌下神壇
許多大師都在近幾年跌下神壇,前有復旦女神思修教授陳果,而後就是國學大師於丹。至於於丹為什麽跌下神壇,此中原因也很荒謬。
此中其壹,就是於丹的創意已經用完了,她的書中越來越沒有新意,看膩了壹個套路,人們也就不想再繼續看了,然而於丹卻沒能及時變通,失去了新壹代網民們的追捧,雖然她的舊書是經典,但是若不及時推陳出新的話,終將還是面臨被淘汰的結局。
其二是因為於丹的態度變化。於丹在某次飯局上,跟自己的助理開玩笑說:“妳這種人,不配跟我壹起吃飯。”盡管當時於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句話會給她帶來什麽樣的後果,但事情被爆出來之後,立馬有人對於丹的言辭進行了攻擊。
於丹名氣高,被人們奉為大師,那麽她出門在外就應該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盡管是開玩笑,可是這種話還是太過分。更過分的壹次是,她在壹次給北大學子的講座上沒有提前準備充分,授課過程中錯誤頻出,直接導致了北大學子對她的態度極其不滿,將她轟下了臺。
但於丹更大的態度變化是對於學術研究。從前她是壹個單純的學者,以及想要傳播古典知識的人。可是在經歷過流量帶給自己的福利之後,她逐漸迷失自我,對於自己的初衷早已忘懷,越來越走入流量平臺中。
其實個人看來,她的選擇也無可厚非,但是對於曾經壹心研究中國古典文化的她,終究還是留下了遺憾,再加上她對自己主業的疏忽,沒有完成主業就急著搞副業,開始被人們痛批,萬人唾棄。
因為沒有繼續研究,她的水平就停留在那,說出的話再也達不到從前的高度,似乎都在轉述別人說過的道理。有人還評價她,“凈說正確的廢話。”壹代國學大師就這樣跌落神壇,終究是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遺憾的,追求名利不是什麽錯事,畢竟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都需要足夠的物質才能夠立足,但最主要的是要堅持自己的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