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的釋義是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壹根木杠,杠的壹端裝壹塊圓形的石頭,用腳連續踏另壹端,石頭就連續起落,去掉下面石臼中的糙米的皮。簡單的碓只是壹個石臼,用杵搗米。
碓,漢語二級字,讀作碓(duì),指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
康熙字典:《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音對。舂具。《說文長箋》鳥食如舂碓然,故從隹。《馬融·長笛賦》碓投瀺穴。《註》碓之所投,瀺註隙穴也。《桓譚·新論》宓犧制杵臼之利,後世加巧,借身踐碓而利十倍。
又《通俗文》水碓曰轓車。《註》今俗依水涯壅上流,設水車,轉輪與碓身交激,使自舂,卽其遺制。
又杜預作連機碓。孔融曰:水碓之巧,勝於聖人之斷木掘地。又《集韻》都回切,音堆。岸也。與堆塠通。《前漢·地理誌》離。《河渠書》作離碓。
碓字組詞
1、水碓shuǐ duì:靠水力來舂米的器具。
2、碓臼duì jiù:碓臼,是農耕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壹種常用的生活用品。
3、安碓硙ān duì wèi:安裝舂物臼磨粉器。傳統上在進行“安碓硙”儀式前,壹定要選擇吉日吉時。
4、踏碓tà duì:踩踏杵桿壹端使杵頭起落舂米。
5、舂碓chōng duì:舂谷的器具。
6、碓硙duì wèi:舂米和磨粉用具。
7、碓舂duì chōng:用杵臼舂米或搗物。
8、離碓lí duì:見“離堆”,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