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誰寫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誰寫的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

秋詞(其壹)

作者:劉禹錫 年代: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賞析:

比柳宗元大壹歲的劉禹錫,雖然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同樣遭受打擊,但心理承受能力卻大的多。劉禹錫貶到朗州時(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壹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麽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雲亦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二首》) 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同時,他的自我表現欲也比較強,愛顯示自己。晚年與白居易登上壹座高塔時,還得意洋洋地唱著:“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欄桿。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同樂天登棲靈寺塔》)站在塔頂上大聲說笑,他居然以此為樂。

 劉禹錫也研究哲學,也篤信禪宗,但效果與柳宗元不壹樣,在怎樣用於立身處世這壹點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實實的好處,他能通過哲學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為壹種具有歷史深度的感悟。這樣,他就能從有限的時空跳出來,在更高的層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誌士失誌,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沈沈。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沈沈,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淩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鬥,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誌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誌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誌”,“詩情”即誌氣。人果真有誌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壹首詩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