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黃琬字子琰,年幼喪父,早年就聰慧善辯。祖父黃瓊起初擔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發生了日食,京城看不到而黃瓊把情況上報。太後下詔詢問,食去多少,黃瓊正思考如何回答卻不知道具體的情況。黃琬才七歲,正在旁,說:“何不就說日食所剩,就如新月壹般?”
黃瓊很驚奇,就拿他的話回報了皇太後,而深深地驚奇喜愛他。後來黃瓊擔任司徒,黃琬因是他的孫子被授為童子郎,他推辭有病不就職,在京城聞名不久(黃琬)升職為五官中郎將。當時陳蕃擔任光祿勛,十分敬佩他,多次與他壹起議事。
舊有的制度:光祿勛推舉朝廷三署的郎官,待合功高久於任所才學和德行特別優異等條件,方可入茂才四行之列。當時權勢富豪子弟多以人事請托而得到推舉,而清貧簡約守誌的總是因窮困而不能求進被遺棄,京師流傳壹句諷刺這情況的民謠說:“想找無能哪裏去,光祿茂才有的是。”
於是黃琬和陳蕃同下決心,正大光明地選用有遠大誌向的人,平原的劉醇、河東的朱山、蜀郡的殷參等都因才能和德行而被選中。陳蕃、黃琬於是被權勢富家子弟中傷,案子交到禦史中丞王暢、侍禦史刁韙手中。
刁韙、王暢平素就敬重陳蕃、黃琬,沒有檢舉他們的事,而左右近臣又誣陷他們四人是朋黨。王暢因這事被降職為議郎而陳蕃被免去官職,黃琬、刁韙都被禁錮起來。黃琬被廢棄差不多有二十年。
直到靈帝光和末年,太尉楊賜上書推薦黃琬有撥亂的才能,這才被征召為議郎,提拔為青州刺史,升任待中。中平初年,出任右扶風,征召任命為將作大匠、少府、太仆。又出任豫州牧。那時盜匪十分囂張,豫州境內雕殘破敗,黃琬率軍討伐攻打平定了他們,威名大振。政績是天下表率,封爵為關內侯。
等到董卓當權,因為黃琬是名臣,征召為司徒,升遷為太尉,又封為陽泉鄉候。董卓討論遷都長安,黃琬與司徒楊彪壹起進諫反對。時人懼怕董卓的兇暴,認為黃琬壹定會受到禍害,堅決勸阻他。
黃琬回答說:“當年白公勝在楚作亂,屈廬迎著白刃上前諫止;崔杼在齊殺害了君主,晏子不懼其脅迫。我雖沒什麽德行,實在傾慕古人的品節。”黃琬竟因此而罷官。
董卓尚且敬重他出身有名望有德行的家族,不敢加害。後來與楊彪同任光祿大夫,等到遷都長安,改任司隸校尉,和司徒王允***同謀劃殺死董卓。等到董卓大將李催、郭汜攻破長安,於是逮捕黃琬投入監獄而死。當時他五十二歲。
相關信息:
黃琬早年時即聰慧善辯。後任五官中郎將,因公平選舉而得罪權貴,被誣陷為朋黨,遭禁錮二十余年。直到光和(178年-184年)末年,才為太尉楊賜舉薦,解錮拜為議郎。
遷青州刺史,轉任侍中。中平(184年-189年)初年,出任右扶風,征拜為將作大匠,歷任少府、太仆。後出任豫州牧,討平寇賊,安定壹州,政績為天下表率,封關內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