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原來跟著他壹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東西。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追隨著他。其中壹人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壹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擴展資料

1、插柳:

關於清明節插柳的風俗,有幾種傳說。壹說是為了紀念“教民檣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柳條有預報天氣的作用,所以古諺:“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農事活動與天氣密切相關。神農氏教人辨柳條來觀察天氣變化,安排農事活動。

至今有的地方,人們還把柳條掛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安排農事活動,頗具古風。還有壹種說法是為了辟邪。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半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從而插柳戴柳。這壹習俗受佛教的影響較深。佛教中的觀世音嶧柳枝沾水濟世度人,所以人們認為柳條可以卻鬼。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就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的記載。不管從那個傳說,我們都可以看出,清明插柳的風俗由來以久。

在以前,人們在清明這天不僅要插柳,還要把柳條戴在頭上。據說,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風俗逐漸被淘汰,只在雲南等少數地區還有遺留,只有插柳的風俗還保留保留帶現在。

明清時代,插柳習俗已經遍及全國。對清明習俗比較講究的揚州壹帶,每到清明這天,不僅插柳滿檐,而且男女戴柳。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到了近代,插柳戴柳的習俗以不多見,只有在江南地區還有些許殘留。

2、蕩秋千

關於打秋千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說法。壹說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壹項習武活動嬗變而來的。據《古今藝術載圖》載:“秋千,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者。齊桓公伐山戎,流傳如中國。”壹說是起源於漢武帝時代。最先是祝壽之詞,名為千秋,是漢武帝的後庭之戲,後世倒語為“秋千”。盡管說法不壹,但秋千是壹種長期流傳下來的娛樂活動卻是無可非議的。

秋千於南北朝時傳入南方,到唐代時興盛起來。據《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天寶年間,每到寒食清明來臨之際,宮中都要豎起秋千架,令嬪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唐代大詩人韋莊對當時清明節打秋千的描寫尤為出色:“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紅杏裏,女郎撩亂送秋千。”

遼帶時最重清明節。清明節到來之時,上至朝廷貴人,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打秋千的興盛程度可見壹斑,。到了明代,秋千之戲的南方逐漸衰落,清代以後復又在北方興起,“家家樹秋千為戲”,頗具古風。

3、 放風箏

清明時節,艷陽高照,春風徐徐,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唐代有人詩雲:“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早歸來,忙趁東風放紙鳶。”可見放風箏遊戲在唐代的盛行。據說風箏不的漢初大將,淮陰人韓信所創。上面安有竹笛,經風壹吹能發出聲音,猶如古箏,風箏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清明時節放風箏的習俗起源很早,而且經久不衰。放風箏即是壹種娛樂,也是壹種體育活動。放風箏時,還故意將風箏的線弄斷,稱之為“放晦氣”,《紅樓夢》中賈府小姐們放風箏除晦氣便是這壹習俗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