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五月節”,或“詩人節”。

端午節這壹天,人們常於正午時分奉貢粽子醴酒祭祀祖先;用艾草、蒲菖插置門前,說是可以“避邪驅暑”;有些地方還舉行龍舟競賽,叫做“遊江”,借此吊念屈原。

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他博學多識,善於治亂,為楚國三閭大夫。起先很得楚懷王重視,後由於靳尚從中挑撥而為懷王疏遠。屈原憤而作《離騷》以寄慨。楚襄王後來又把屈原貶謫到江南。屈原又作漁父諸篇,以表示他的憂國憂民之情。

公元前299年5月5日,楚國滅亡。屈原遂投汨羅江而死,享年67歲。

楚人仰慕屈原的賢德,找不到屍體,於是就駕舟江上,播旗擊鼓,以招忠魂;並把米飯裝在竹節內,灑於江中餵食魚蝦,希望這樣能保全屈原的屍體。

這種風俗,後經楚地而傳於全國。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古時的招魂小舟,逐漸演變為現在的龍舟競渡,竹節米飯後演變成竹葉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