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前赤壁賦》,正文計537字,標題4字,***計541字。
原文(節選):
《前赤壁賦》宋代:蘇軾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釋義: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壹方”。
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壹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於蘇軾壹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壹——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壹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賞析:
讀《前赤壁賦》,可以感到蘇軾寫的景美。壹葉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與天宇合壹。以至於江動還是船移,禦風還是乘雲,是實景還是虛象,說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寫得卻是常景。文章寫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風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是因為它的景是詩化的景情融合所致。
文章通篇以景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輔之。首段“風”和“月”開卷。“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釋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和“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釋義:,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幾句,極凝練簡潔點出風月,寫出江景。
接著,文章反復再現“風”和“月”形象。如歌中的“擊空明兮沂流光”(釋義: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釋義:月亮明亮時,星星就顯得稀疏了)及“抱明月而長終”(釋義: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托遺響於悲風”(釋義: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軾答對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釋義: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都緊緊扣住了“風”和“月”。這種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渾然壹體,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
秋江的清風,澄凈的星空,月移船行。無邊的風月渺渺入懷,人好像在仙界飄。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壹個“樂”字時,扣舷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向了莫名的惆悵。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觀;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內涵。
文章接著下來,由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釋義:月光明亮星光稀疏,壹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句,再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抒發感情。當然,這中間,蘇軾是借景物、地點的關合。
最後,仍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議論,即人們常見的山川、風月的變與不變、有窮無窮來感嘆人生。可見,“風”“月”這慣常的景色,起始寫來又極似閑筆,在《前赤壁賦》中卻因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樂甚”“愀然”之情,而讀者則是在不知不覺中為這常景打動,為這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
因為,這景這情,有歷史人物的業績,有古戰場的空寂,有作者的曠達和惆悵。文章正是這樣由於景物的反復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斷消長,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納,使景情融合達到完美統壹,使常景產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百度百科——赤壁賦 (蘇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