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謂之文也”的前面壹句:“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1、全句文言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翻譯:子貢問道:"為什麽給孔文子壹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3、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壹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壹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壹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
4、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壹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於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5、此句文言文出自《論語·公冶長》,《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為主線,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