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李清照詞教案

李清照詞教案

聲聲慢》教學設計

———壹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教學目標

1、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境,體驗情感,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

2、了解詞人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別樣愁情。

3、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本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復雜的精神世界。

教學方法1、誦讀品悟

2、情感體驗

3、探究學習

4、對比閱讀教學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

說到李清照,我們並不陌生,在初中我們就學過她的《醉花陰》。寫的是重陽節,趙明誠在外地不能與她團聚,李清照借秋風黃花來表現徹骨的愛戀。大家還能背這首詞嗎?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在這首詞中大家覺得李清照的情緒若要用壹個字來概括的話,是哪個字?(愁),如果在這個“愁”前面加上定語的話,應該是怎樣壹種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閑愁),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陰》,作者表現出的是壹種閑愁,閨愁。今天,就讓我們壹起來看看李清照的後期代表作《聲聲慢》,在這道詞的字裏行間她又表現出怎樣的心緒呢?

二、鑒賞《聲聲慢》

1、解題

2、自由讀詞。思考: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詞當然也有詞眼,這首詞的詞眼是什麽?(愁)

看來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詞人,今天我們就抓住這個“愁”字,以 “壹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這幅對聯為線索,在這個“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聲聲慢》中怎樣入愁,緣愁選了哪些景,為何而生愁?

(壹)怎樣入愁(疊詞運用,音韻和諧,悲苦愁絕。)

都說“壹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種深的“愁”該怎樣抒發呢?請同學們齊讀此詞,帶著壹個任務:找出作者定下全詞愁調的句子。

(1)提問學生:妳能找出定下全詞愁調的句子嗎?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動作 恍惚):妳覺得李清照在尋覓什麽?李清照當時的境況怎樣?

(老師明確:當時的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尋覓往日歡笑的歲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時的愛情,還可能是其它心愛之物,但卻又不知道該到哪裏去找。應該讀出壹種緩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覺。)

冷冷清清(環境 冷清): ?她尋找到那些曾經失去的歡笑歲月了嗎?

(老師明確:尋覓的結果不但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在這冷清的環境中更生壹種淒涼、慘淡、悲戚。處境的冷清更襯托出人心境的清冷,應是輕讀、降調。)

淒淒慘慘戚戚(心理 悲傷):最後詩人的心理感受怎樣?

(老師明確:這裏是寫詩人的心理感受沈痛、淒厲。應該讀的壹字壹頓,字字泣血)

開頭這句詞定下了全詩悲苦愁絕的基調。剛剛在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十四個字都連用什麽詞?(疊詞)如果我將此句改為“尋覓,冷清,淒慘戚”好不好?(不好,少了音韻美)。

(二)緣愁選景(觸景生情,層層渲染,愁緒無限)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 “壹切景語皆情語”,當作者帶著滿眼的憂愁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時,“物皆著我色”,那麽作者在詞中選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呢?

1、師範讀。

2、大家壹***從詞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學生:淡酒 ?晚風 ? 孤雁 ? 黃花 ? 梧桐 ? 細雨)

3、探究性學習:

在這些具有豐富文化意蘊的意象當中,妳感觸最深的是哪個意象?請說說妳對這個意象的理解。

意象探究:

a、淡酒 ? 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兩盞的白酒還覺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她壹首《如夢令》裏“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可見是酒醉而睡得沈啊!

老師明確: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

b、秋風 ? 怎麽理解“晚來風急”?秋風渲染什麽情緒?

(老師明確:“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淒苦悲涼。用秋風渲染愁情。)

c、過雁 為何說雁是舊時相識?在李清照的那首詞中也寫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來北往,傷心些什麽呢?

(老師明確:秋天大雁由北向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所以覺得大雁舊時相識,並且在壹剪梅當中寫過:“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尚且能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零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托,無處可傳,所謂睹物思人,平添哀戚。)

詩人傷心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擡眼望去,多麽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常見的那只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於戰火?耦花還那樣嬌艷嗎?可南飛的雁群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壹人獨自徘徊傷心。

d、黃花 ? 黃花是什麽花?黃花象征什麽?

(老師明確:黃花就是菊花。這裏的堆積可以是綻放的花朵的堆積,也可能花飄零之後的堆積。秋風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積。其實在裏寫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來寫人,寫自己飄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e、梧桐細雨 ? 梧桐細雨是中國古典文化中壹個經典的意象,梧桐細雨在壹起通常象征什麽?

白居易《長恨歌》中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周紫芝《鷓鴣天》“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秋天的綿綿細雨打在這已經發黃梧桐葉上,梧桐葉隨風慢慢地落下來。顯得十分的淒涼,壹種深秋的孤獨與寂寞,所以梧桐細雨象征著哀傷、愁絲而且是到了黃昏,雨停後,雨在樹上點點滴滴落下來,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聲,對於傷心的我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顆破碎的心上。

師總結:

我們剛剛分析的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動化了,具體化了,無壹字寫愁,卻處處惹愁。(師生合作誦讀:師引讀,男生、女生各壹人領讀,全班齊讀)

(三)為何生愁

的確,“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壹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點愁,簡單直白,反而更覺其神妙。

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進入到作者苦悶,復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的人生分為前後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非師從蘇軾,是著名經史學家;母親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善於音律,能詩能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滿幸福。前期詞風天真、活潑,抒寫閨愁、閑愁、相思。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全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丈夫趙明誠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壹人,此後生活壹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她晚期最著名的作品。所謂“慢”,即慢曲,慢曲比較適合表現復雜曲折幽深的感情。

明確:國愁,家愁,情愁;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顛沛流離之苦。

三、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壹剪梅》的“愁”?

壹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如果說李清照後期是亡國之恨,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愁緒,那麽的前期的愁是又是什麽樣的呢?(閑愁、閨愁、相思之愁)

2、李清照寫愁情的詞還有哪些?這些詞中的“愁”與《聲聲慢》中的愁有何異同?

在《點絳唇》中寫愁是:"寂寞深閨,柔腸壹寸愁千縷",愁有長度了;

在《蝶戀花》中寫愁是:"獨抱濃愁無好夢",愁有形體可以擁抱了;

在《生查子》中寫愁是:"酒從別後疏,淚向愁中盡",愁竟成了壹種容器,可以裝盛淚水了;

在《壹剪梅》中寫愁是:"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愁竟有腳,會爬行了;

在《武陵春》中寫愁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有重量,連舟都載不動了;

四、結語

“壹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為壹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壹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詞到滄桑句便工”,苦難不停地擦試著李清照的藝術靈魂,這些經歷像重物壹樣壓在她生命的彈簧上,但它們不能壓垮李清照,相反,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

《醉花陰》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與創作。

2.理解詞中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風格與社會環境、個人遭遇的關系。

4.分析詞中的意象。

壹 ?導入新課

古人喜歡用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紅”等,但宋代有位女詞人卻以憔悴的“黃花”自指,同學們知道她是誰嗎?(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詞人。她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工於詩詞,長於文賦,精通音律善作詩畫。她那無可比擬的才氣和無比輝煌的詩詞創作令無數須眉汗顏。以前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壹兩首來?或者說出壹兩句?(《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看起來同學們對李清照的詞都相當熟悉。她的詞婉麗清暢、精美絕倫,是詞中之精品,很值得壹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她早期的詞作《醉花陰》。(板書課題)

二 ?作者簡介 (見補充資料)

三 寫作背景 ?(見補充資料)

三 ?推進新課

(壹)釋題

醉花陰,詞牌名。初見於毛滂《東堂詞》,詞中有“人在翠陰中,欲覓殘春,春在屏風曲。勸君對客杯須覆”,詞牌取義於此。雙調五十二字,上下闋各五句,三仄韻。

(二)朗讀體味

同學們結合註解,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註意停頓。

請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三)整體把握

《醉花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