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有關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範文(精選8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壹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跡材料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有關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篇1

 孔凡成,男,漢族,1954年5月生,中***黨員,中國鐵建十八局集團隧道公司四川錦屏二級水電站項目經理。

 作為壹位資深隧道工程施工專家,孔凡成40年如壹日奮戰在施工生產第壹線,先後參與16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他帶領的團隊攻克高埋深、高地應力、高壓湧水和高水頭等世界級隧道施工難題,為我國超長隧洞建設和國家水電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2015年6月,孔凡成臨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錦屏電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從簽下“軍令狀”那壹刻起,他就冒著塌方、巖爆和大湧水等各種危險,整天泡在隧道裏,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壹天三頓飯也在隧道裏吃,實在太累了就在車上睡會兒。在他的帶動下,項目部奇跡般地創造了月開挖288米的記錄,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業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項目經理”和專家型人才。錦屏二級水電站引水隧洞是水電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應力高,巖爆強,湧水多”等特點。施工現場壹邊是懸崖峭壁,壹邊是滔滔江水,在這樣的環境下采用TBM挖掘機作業被美國專家認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關小組經反復論證,硬是在大山裏開鑿出壹個組裝洞,經過149天的安裝調試,TBM挖掘機成功掘進。美國監理豎起大拇指說:“中國人,真了不起!”8年來,孔凡成率領團隊,在錦屏水電站中標工程14項,中標額從最初的1700多萬元增加到30多億元。他屢創紀錄,為企業和個人樹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說:“有他在,多難的隧道都能成。”業主單位領導說:“這裏沒有他,我們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癥。他強忍淚水對老伴說,他現在還不能趕回來,因為工地上千頭萬緒,他不能摞下攤子不管。2015年,他母親病重的時候,他正組織大會戰,等他忙完工作趕回家時,母親已經離開人世,他連最後壹面都沒見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處打工,沒有壹人從他那得到過任何好處。

 孔凡成榮獲天津市“五壹”勞動獎章、全國“五壹”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天津市廉政勤政優秀黨員幹部”。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篇2

 孫三華,1979年出生,於2002年嫁到孫村鄉新建村壹個普通農村家庭,與韋培琦結為夫妻。婆婆老實淳樸、厚道正直,丈夫韋培琦是壹名手藝工,勤勞愛家。孫三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親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壹個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愛幼、和藹可親的女孩。從嫁過來起,婆媳關系壹直很融洽。婚後盡管家境壹般,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諧,壹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5年丈夫外出做生意,虧了不少錢,不僅花光了家裏的積蓄,而且在外面還欠了不少錢。丈夫從此變得消沈起來,很長壹段時間都是呆在家裏。孫三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生怕丈夫想不開,從此消沈下去。於是苦口勸導,耐心疏導,對他說“我跟了妳,並不是看中了什麽東西,而是看中了妳這個人,妳的不服輸的性格。”在孫三華的鼓勵勸導下,韋培琦慢慢擺脫了陰影,從老本行開始,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軌,債務很快就還清了,而且日子也壹天天紅火起來了。但是禍不單行,又壹次的災難又降臨到他們的頭上,2008年5月,孫三華的婆婆因病高燒三天不起,家裏人看遍了附近的大小醫院都沒有起色,最後送到了蕪湖弋磯山醫院,高燒是退了,但從此卻落下了後遺癥,從此半身不遂,說話口吃、手腳僵硬,吃飯、穿衣、梳頭、起床這些最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於是,她開始擔負起了給婆婆餵飯、餵水,洗臉、穿衣等繁瑣的護理工作。

 自2008年5月婆婆生病至今已四余年,孫三華壹直待在婆婆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從不言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老人卻是久病床前有孝媳。當初,孫三華既要服侍婆婆,又要把家裏農活也帶上,農忙季節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飯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後出去做會兒事,晚上要收拾家務到很晚才休息,她起早貪黑,任勞任怨,毫無怨言,沒有抱怨,她知道:自己還年輕,只要吃點苦,壹切都會有的,日子也會好起來的。她唯壹的願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多麽簡單而又現實的要求。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壹個便桶在墻角,每天壹次清洗;婆婆洗澡要備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無壹不安排得妥妥當當。看著婆婆表達不準確,生活無法自理,難過又痛苦的樣子,孫三華心疼極了。她不辭辛苦,四處奔波,尋醫問藥,只要對婆婆病情有療效的藥,不管多貴,她都省吃儉用買來給婆婆服用。

 四年多來,孫三華很少在外過夜,都要趕回家侍奉婆婆,否則心理不踏實。有次內侄結婚,要到娘家幫幾天忙,她硬是把婆婆帶到了娘家。為了讓婆婆過得舒心,她買了壹臺電視機放在婆婆床頭,替她清寂解悶。這些年,丈夫韋培琦在外面包工程,因為事情忙有時情緒不好語言上沖撞了老娘,孫三華勸他“家有壹老就是活寶,我們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裏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煩呀!雷鋒同誌曾說:做壹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壹輩子好事。

 孫三華同誌用十年來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的為妻為媳之道,印證了她的孝心,展現了壹個農村婦女尊老敬老、淳樸真誠的博大情懷,塑造了壹個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的光輝形象。孝在傳頌中放射光芒,在孫三華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得很開心,雖然生過大病半身不遂,口齒不清,仍然每天精神很好,身上幹幹凈凈。她經常用別人幾乎聽不懂的話說:“兒媳婦好啊,兒媳婦好啊!”

 現在整個村的人都知道,都說沒有孫三華的孝敬之心,她婆婆就活不到今天呀!這個家也就不像個家。孫三華的孩子,在她的感染下,勤奮學習,在學校成績壹直名列前茅,並十分尊重孝敬自己的母親。尊老愛幼成了這個家庭的家風,代代相傳,根深蒂固。孫三華孝順婆婆,敬重婆婆的舉動,深受周邊群眾的好評,也深深感染了周邊村民,孫三華的事跡在周邊村隊廣為傳頌,大家在傳頌中受教育,在傳頌中受感動,在傳頌中升華思想,在傳頌中學習榜樣。有力地倡導了尊老愛老,敬老養老的優秀傳統美德,為創建和美家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表率,為新建村樹立了榜樣。

 而孫三華卻說“我是普通的農民,沒什麽文化,靠的是沒日沒夜的辛勤勞動過日子。我的願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婆婆就是我的親娘,我只是做了壹個女兒應該做的。”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篇3

 牛振西,男,漢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

 從自己壹個人救人到組隊義務救援,14年來,牛振西帶領水上義務救援隊參與多次重大險情的救援,累計挽救90多條鮮活的生命。見義勇為已成為牛振西個人生活的常態和習慣,他獲得當地民眾交口稱贊。

 2016年2月3日上午,河南鄭州滎陽市廣武鎮壹個2歲孩子不慎掉入35米深井中。當地多方力量齊上陣,開展緊急救援。10個小時過去,進展很不順利。晚上7點多鐘,牛振西和隊友趕到。當時挖掘機和推土機已挖了17米的深坑,再挖下去可能發生塌方。救援經驗豐富的牛振西運用魚鉤釣魚原理,幾經嘗試,終於在黎明時分將孩子救起。

 2017年暑假的壹天,壹名17歲女孩在黃河邊遊玩時不慎落水。牛振西和隊員接到求助後第壹時間下水打撈,卻被漩渦纏住了安全繩,差點吞噬了他們的生命。最後他們艱難地把遺體打撈上來。

 牛振西將自己手機號作為水上安全求助報警電話,在市110、119指揮中心備案,與之形成聯動。他的手機每天24小時從不關機,只要指揮中心接到有人溺水的報警電話,都會第壹時間通知他。14年來,牛振西帶領水上義務救援隊,成功實施多起高難度救援。這支隊伍也逐步發展成為壹支擁有註冊誌願者152人,骨幹隊員80余人的專業水上救援隊伍。

 為了更好地防患於未然,牛振西和隊員們開始側重事前預防。從2012年起,他們在水域周邊學校啟動水上安全知識普及教育講座,倡導“見義智為“”救人不舍己”的科學救生理念。7年來,開設講座500多場,受益中小學生、大學生超3萬人,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發生數量。

 牛振西榮獲全國最美誌願者稱號。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篇4

 楊永峰,男,漢族,1971年10月生,中***黨員,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應急救援中心理事長。

 大巴墜崖,30多名乘客深夜命懸壹線,楊永峰帶人披荊斬棘緊急救援;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鄉村,他冒著生命危險實施救援;“驢友”或群眾登山遇險,他拼盡全力搜救。他是群眾心中的“守護神”。

 壹次偶然的見義勇為,開啟了楊永峰的救援生涯。2015年3月2日深夜22時55分,楊永峰開車帶著兒子和3名員工行駛至省道五龍鎮小虎山路段時,發現先前壹直行駛在前的大巴車突然消失了。他意識到大巴車可能墜崖了,立即掉轉車頭折返。他壹面報警,壹面帶領大家借助手電筒,分工展開救援。他讓兒子和壹位員工留在路上擔任“警戒”,打開雙閃燈,提醒過往車輛註意,並為下陡坡救援人員指路、做接引。自己和另外兩名員工則下陡坡,借助手電筒的光,穿過荊棘叢救人。因為他們的及時報警與救援,為後續生命大營救贏得寶貴時間,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員傷亡,挽救了13個人的生命。

 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結束後,楊永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先是將林州市委頒發的“林州市見義勇為積極分子”獎金捐給當地慈善總會,用於救助貧困家庭;隨後帶頭成立以義務搜救、救援為使命的紅旗渠應急救援隊。4年多來,他帶領團隊配合公安、消防、應急管理等部門,先後參與山地救援、水上水下救援、城市搜救、災難應急處置等各類事件617次,成功挽救521人。

 楊永峰和他的團隊將見義勇為的救援行動擴展到林州之外,先後多次到內黃、浚縣、淇縣、長治等相鄰縣市乃至太行山周邊參與救援。僅2018年,救援中心就出隊158次,出車923輛次,出動救援隊員1811人次。楊永峰榮獲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河南省見義勇為英雄模範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篇5

 鄧誌軍,男,漢族,1962年6月生,中***黨員,河南省新鄉市洪門街道誠城社區黨委書記,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

 白手起家的鄧誌軍,壹手創立了企業,憑著誠信經營創造了優秀業績。他嚴把質量關,用多年堅守,打造了壹個誠信企業,創建了壹個誠信社區。

 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鄧誌軍信守承諾,不裁員,不減薪,不欠工資。他抵押兩套個人房產,又向朋友借了100萬元,足額發放員工工資、獎金。

 2010年,他的企業承建喬謝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施工過程中,他對工程嚴把質量關,決不允許偷工減料,所選用的建築材料都高於行業標準和合同規定。工程交付時村民敲鑼打鼓送來“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

 30年來,他不欠國家壹分錢稅款、不欠員工壹分錢薪酬、不欠合作夥伴壹分錢賬款、不欠銀行壹分錢本息、沒有壹條失信違法記錄、沒有壹份違約合同。

 2013年8月,鄧誌軍參與創辦河南省首家“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新型城市社區——誠城社區。他堅持“誠信服務、服務誠信”,在社區開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講堂,推廣誠信文化,成立誌願服務隊、“好人”宣講隊,2萬多名社區誌願者參與活動。鄧誌軍先後為希望小學、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災區群眾等捐資5000余萬元。2009年,他自籌資金200萬元成立“貧困家庭和農民工救助基金”,及時向有需要的家庭和農民工伸出援手。

 鄧誌軍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稱號。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篇6

 郭建華,女,漢族,1953年7月生,中***黨員,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電影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

 郭建華43年初心不改,矢誌不渝地堅守壹個信念“為農民放電影”,把為群眾放壹部好電影、讓群眾看壹場好電影,作為自己人生奮鬥的目標。

 從上世紀70年代當上農村放映員至今,郭建華已從業43年。她從拉板車、擡機器、走村串鄉做起,與鄉親們結下不解之緣。她說:“只要鄉親們喜歡看,俺情願當壹輩子鄉村放映員!”在當壹線放映員的19年裏,她為農民放電影1.3萬多場。在當站長和公司負責人的24年裏,她帶領工作人員放映14萬多場。

 郭建華將服務領域擴展至脫貧攻堅。她帶領放映人員深入7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29個貧困戶較多的非貧困村,三年建立100個農村扶貧電影放映點,放映電影近萬場。她創新性推出的“菜單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作為優秀案例向全國推廣。

 郭建華放映過無數影片,讓她刻骨銘心的還是《焦裕祿》。她說自己堅持為群眾放電影的原因,源於電影《焦裕祿》裏“焦書記拉著板車在風雪中給老百姓送救命糧”的鏡頭,正是焦裕祿精神激勵著她壹直堅守。她說:“今後我要組織放映更多更好的優秀電影,為群眾送去更豐富的精神食糧,讓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代代傳頌。”

 郭建華榮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優秀***產黨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篇7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生,中***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張玉滾為了讓山裏孩子平等享受教育,紮根深山18年,矢誌不渝奮鬥在鄉村教育第壹線。他潛心鉆研每門課程,苦練教學本領,千方百計上好每壹堂課,資助困難學生300多名,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照亮山區孩子求學之路。

 他紮根山村無私奉獻。黑虎廟小學位於伏牛山深處,輻射的13個自然村零星散布在方圓十幾公裏的帶狀山坳裏。2001年師範畢業後,受老校長感召,張玉滾放棄去南方工作的計劃,來到這裏做民辦教師,每月30元補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從家帶米面饅頭,自己生火做飯。他勸說妻子來校給學生們做飯。有壹天,妻子在為學生軋面條時,右手四個手指不幸被機器軋折,落下殘疾。

 張玉滾總是說:“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夢想就是我最大的夢想。”為了這份初心,他執著堅守,紮根山區,固守清貧,用無限關愛陪伴孩子們成長。學校師資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數學課,他和孩子們壹起制作教具。科學課,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缺少體育設施,他就和孩子們玩抵羊鬥雞。為教好孩子們英語,他自己掏錢去鎮上參加英語輔導班。壹次騎摩托車到鎮上學習途中,剎車失靈,他頭撞大石,摔暈過去。醫院沒住幾天,他就在妻子攙扶下重回講臺。他的執著堅守,為學生鋪就成長成才之路,先後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

 張玉滾愛生如子,為學校建設傾註血汗。全校40多名住宿生,1/3是留守兒童。誰家爺爺奶奶年紀大,誰上學需接送,他都記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淩晨3點,暴雨傾盆,他連忙起床,直奔留守兒童張明明家。到達時,眼看雨水就要淹沒床頭,他連忙抱起明明,背起腿腳不便的爺爺,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學校住宿生多,他學縫衣做飯幫孩子解決困難。2006年前,學校到山外不通車,5年間,他靠壹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學校蓋新房,恰趕農忙,農民工都回家搶收搶種,搬磚運料就落在他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沙,運水泥、平地基,新校舍蓋好時,他瘦得脫了相。

 張玉滾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壹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道德模範人物的事跡材料 篇8

 韋德華,女,漢族,1973年11月生,中***黨員,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產科主任。

 從公公被確診肝硬化,到後來發展成肝癌,10年間,韋德華無微不至地照料,用自己的言行演繹了人間純真的孝德情懷。

 婚後,為了方便照顧公公婆婆,韋德華和愛人多年堅持和公公婆婆住在壹起。並不擅長做飯的她專門買來菜譜,壹樣壹樣練習,學做二老愛吃的飯菜。1998年9月,她發現公公胃口不如以前,就帶他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老人得了肝硬化,需馬上住院治療。那時,她仍在讀研,和愛人月工資加起來不到2000元,而公公每天治病輸的白蛋白壹支就要200多元,當時還不在醫保報銷範圍。公公每年至少要住兩到三次醫院,每次花費近2萬元,巨大的開銷讓她和愛人生活捉襟見肘。她節衣縮食,盡量讓公公吃得好壹些。她親自上手,為公公紮針輸液。還自學中醫經絡按摩,每天為公公揉捏按摩。幾年來,她沒睡過壹個踏實覺,沒為自己買過壹件新衣。

 2006年2月,公公被診斷為肝癌。韋德華陪公公到上海求醫。專家會診後建議做肝移植手術,至少需準備五六十萬元。為救公公,她決定賣掉和愛人唯壹的住房。婆婆勸她把房子留給孩子上學用。她卻說,“只要公公還有壹點機會,我們就要竭力爭取,錢沒了以後再掙!”她最終說服家人賣掉房子,籌得26.7萬元,又向娘家姊妹借來30萬元,終於湊齊近60萬元救命錢。為了讓公公盡快痊愈,她盡心盡力,照顧得更是無微不至。

 公公去世後,婆婆心情不好,有時會對韋德華發脾氣。盡管感到委屈,她卻將淚水咽進肚裏,用忍讓和寬容化解矛盾。韋德華常說:“只要看著親人健康,我就很開心,受再大的委屈也值得。”

 韋德華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壹勞動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