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詩句所描述的生動情景,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學習“雨滴和小魚”這壹節時,我直接引出讓學生進行朗讀理解,首先抓住“透明”壹詞,通過圖片的欣賞讓學生感受到雨滴的晶瑩剔透,通過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將課桌想象成綠葉睡在上面,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感受雨滴的快樂,讓學生去移情體驗,學生的興趣壹下子被激發起來了。有的說:“我真是太舒服了。”有的說:“我很快樂。”
在教學“我想變壹條小魚,遊入清淩淩的小河。”時,我讓學生想象成自己就是小魚,想象在小河會看見什麽?有的說:“能看見河底的水草和鵝卵石。”還有的說:“能看到很多的小夥伴在玩耍。”從而理解“清淩淩”的意思。然後,問學生:“小魚們,妳們在這清淩淩的河水做些什麽呢?孩子們的思維壹下子活躍起來,有的說“我在打水仗”,有的說“我和小夥伴在追逐”“我在玩鯉魚跳龍門”……
又如在教學“蝴蝶”壹段時,在理解“穿梭”時,我設計了這樣壹個情境:讓學生帶上“蝴蝶”頭飾演小蝴蝶,在花叢(同學中間)穿梭,並讓學生想象小蝴蝶最想做什麽?帶著動作表演,從而形象地感受“穿梭”的意思和情趣。
2、適時隨文說話寫話,用學生的智慧去充實、豐富教材資源,致力實現教材的例子功能,讓主題更鮮活,讓課堂更豐滿,讓學生享受 “活的語文”。
如:在蟈蟈這壹環節上通過壹個說話訓練:蟈蟈還可能歌唱什麽?讓學生學著詩的樣式來說壹說,展開學生豐富的現象力。在通讀“我想變眨眼的星星,我想變彎彎的新月”後,我讓學生發揮想象,按照課文的句式擴寫句子,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學生的回答也很到位,想變成星星照亮大地,想變成月亮給人間光亮,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和諧。
課文的最後壹節是理解的難點,也是全文的題眼所在。我先出示荷葉圖,讓學生說說荷葉的樣子,感受大大的荷葉的形象美。然後通過品讀最後壹個小節,想象省略號留給讀者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說壹說: 來了,在荷葉 。學生有的說:青蛙來了,在荷葉上捉蚊蟲;有點說:蜻蜓來了,在荷葉上翩翩起舞……在學生通過想象創設了壹個熱鬧、愉快地夏日荷塘的情境時,我問學生:荷葉呀,荷葉,妳這樣默默地舉著,日曬雨淋,妳不累嗎?學生移情體會荷葉雖然累,但是看到自己能讓小夥伴能夠開心地遊戲、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和方便,心裏也非常開心。再通過讓學生通過給荷葉說上幾句話,表達對荷葉的贊美、感謝之情,從而體會作者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的原因。這時候,我又適時的發問:“夏天來了,妳還想變成什麽呢?先想好,再告訴我們大家。”過壹會,孩子們就紛紛的說了起來,有的想變成那高高的大樹,為人們遮擋烈日;有的想變成那陣陣清風,給人們帶來涼爽;有的想變成鮮艷的花兒,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有的想變成那快樂的小鳥,在樹枝上為人們唱歌…….快下課了,我布置了今天的作業:按詩中的句式,把自己的美好心願,快樂心情寫在白紙上,再配上美麗的畫。這樣的設計,把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熏陶巧妙而自然的融合壹起,人文教育春風化雨,水到渠成。
但由於自己駕馭課堂的經驗不足,本節課還沒達到自己最理想的境界:
1、讀書時間還不太充分,學生精彩的個別讀展示還是少了點。
2、有時我的教學語言過於瑣碎,顯得啰嗦了些。
3、全面關註學生的程度不夠。能說會道的思維越來越活躍,而那些沈默的就越來越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