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朋友們口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這樣告訴她們:
“不要在意別人的話,遵循自己的意願做妳想做的事,聽從自己的內心,做妳自己。”
而我收到的回答都是壹致的,“我做不到!”
我所說的“做自己”,不是讓妳特立獨行,非主流,任性作,無底線的瞎鬧。
而是在妳保留原本自身的優秀品質、品性的同時,也要挖掘自己潛在的壹些好的性格特點,並形成自己的做人做事獨特風格,找到真正屬於自己內心的東西。
其實,在以前我也和朋友們壹樣,完全無法真正的做自己,很在意別人的言論,並且看不起自己。
看到別人上得廳房下得廚房,很是羨慕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
聽到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評論,就變的意誌消沈,甚至壹蹶不振。
看到別人說話輕言細語講話溫文爾雅受大家的喜歡,就學著那樣講話,很多這樣的例子。
經常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如人,無論是學歷、身高、婚姻、智商還是其他,而現在我真實快樂的做著自己,並為這樣獨壹無二的自己而感到驕傲。
從看不起自己到真實做自己,我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我現在願意將自己的感受分享給更多的人。
學會做自己,首先要有這幾點意識。
(1)做自己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Robert Kegan提出了壹(自我主導)的理論。
根據這個理論,如果我們想要遠離外部權威規則的影響,在內心建構獨立的自我信念、身份和社會關系,需要經歷3個階段:
階段1 遵循外部權威 :最初,我們的想法和行為會受到外界的規則和權威所影響。
比如:長得漂亮,有錢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和認可,會在父母的安排下工作、結婚,按部就班的生活。
階段2 十字路口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自我意識慢慢在覺醒,但以往的規則/別人的看法對我們的束縛還在,因此我們會有沖突感和迷茫感;
比如:覺得小個子也很好看,但大家都喜歡高挑的。穿著舒服的衣服才是最好的,但大家都喜歡名牌,所以很糾結。
階段3 自我主導性形成 :這個時候,我們有力量與主流脫離,相信自己內心的聲音,甚至表達出來。
比如:別人說我性格耿直,不給人留情面,而我會坦然的告訴他,我就是這樣的人,改變不了,也不需要改變,我尊重我自己原始的東西。
(2)不和別人比較,不隨波逐流。
人與人之間都會比較,如果我們在某壹件事或某壹個領域總是和別人比較,那將永遠無法感到快樂,因為都會有人在我的我們前面。
這時,我們自然而然會認為自己是壹個失敗的人,壹事無成的人,因此,為了讓自己不成為這樣的人,就會選擇隨波逐流,更傾向於認為大多數人的判斷就是正確的,習慣從眾。
從眾心理這是壹個危險信號,這時我們就要學會獨立思考,並深入內心,詢問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大眾的選擇未必就真的適合自己,工作、學業、婚姻、伴侶也是如此,別人認為正確的路在我們這裏或許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總在別人的想法裏過著自己並不認同的生活,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變得更加焦慮。
尊重自己是獨壹無二的個體,也尊重“壹事無成”的自己,學會詢問內心,看清事實,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永遠保有獨立思考的意識。
(3)擁有屬於自己的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是壹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它的作用來了它。
在《過猶不及》這本書中提到,心理界限壹個最重要的作用是自我定位。定義什麽是我,什麽不是我?我擁有什麽?我的責任是什麽?生而為人,我們必須為自己負責,為別人負責。
為自己負責說的是,我們成為父母就有養育孩子的責任,而不能丟給自己的父母。 為別人負責意思是說,當別人需要我們的幫助時,我們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如果超出本身就會陷入痛苦之中。
心理界限就像籬笆,能辨別哪些是我們的責任範圍內對我們擁有的要負責,對界限之外的則不能插手。
界限的另外壹個作用是能把好的留在內,把不好的擋在界限外。
那什麽是屬於界限範圍內的?
界限範圍內的有感情、信念、態度、行為、選擇、價值觀、才幹、思想、欲望,愛等。
比如感情, 妳和伴侶之間是否還有愛,妳們的關系好不好,自然是有感覺的。如果妳的心中充滿怨恨,那就不要自欺欺人,以為還有親密關系, 該結束的時候就要有個了斷。
比如行為, 種瓜得瓜,因果關系不能被破壞。別人犯的錯需要他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妳去替他背黑鍋。
比如選擇,妳選擇了走什麽樣的路,過什麽樣的人生,不論走得好還是不好,過得幸福或不幸福都要自己去承受。
如同很多人所說的,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比如欲望,妳想得到什麽東西,必須由妳自己去爭取,而不是依靠別人幫妳獲得。
找到屬於自己的心理界限,不被他人破壞,也不去破壞別人的心理界限。
做自己是壹個艱難的過程,美國神話學家、心理學家坎貝爾曾說, 在做自己的過程中需要妳付出巨大的耐心、努力、堅持,並且要兼具勇氣、無畏、堅韌的眾多精神要素,才能實現的。
的確是這樣的,要想做自己就需要打破常規,不斷改變,在這期間我們常常會與外界撕扯糾纏,我們會流淚,會受傷,會迷茫。但這些相比於最終的勝利——找到自我,真實做自己來說,真的不算什麽。
前幾天我看到村上春樹寫的壹段話: 我除了成為我自身別無選擇。哪怕有更多的人棄我而去,或我棄更多的人而去,哪怕五彩繽紛的感情,出類拔萃的素質和對未來的期盼受到限制以至消失,我也只能成為我自身。
這段話所表達的態度和我現在所秉持的態度如出壹轍,如今的我不會為了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而放棄做我自己,盡管有時在他們眼裏,我是壹個頑固沒有情義的人。
我也不會為了得到,打著所謂愛我的名義讓我迎合他做出犧牲的人。而丟失了自己。我更不會為了那些與自己毫無相關的名義和利益而違背自己的良心,忘了自己是誰。
學會做自己,是我們每個人壹生中必定要學習的重要課程之壹,我已經學會了,相信妳也能和我壹樣,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