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壹。
陶行知生於1891年10月18日(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縣的壹個清苦農家。他自幼聰明好學,免費入塾讀書。1906年,他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壹學堂免費讀書。
兩年就完成了三年的學業。17歲時借資赴杭州考入廣濟醫學堂,後因不滿該校對不信教學生的歧視,憤而退學。19歲時,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系,並以名列第壹的優異成績畢業。
畢業後借債遠渡重洋赴美留學,先在伊利諾大學攻讀市政專業,獲政治碩士學位。後感到市政為當官之學,毅然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改學教育,期望通過教育來救國救民。
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
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1935年,在中國***產黨“八壹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擴展資料:
陶行知壹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他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經寫下了“我是壹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壹些貢獻來”的座右銘。
1917年,陶行知婉拒了導師杜威留美任教的邀請,舍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工作條件和出人頭地的個人前程回到祖國。當時正值國內發起了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
陶行知滿懷熱情地在這場運動中奔走呼號,積極提倡新教育,改革舊教育,為此,他壹方面介紹西方的教育理論,另壹方面也反對盲目“儀型他國”,提出要以科學方法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
為實現中國教育的普及化和現代化踏出壹條新路。陶行知抱著人生“為壹大事來,做壹大事去”的誌願,以主要精力從事平民教育。這期間他深切感到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在農村。
他說:“中國以農立國,住在鄉村的人占全國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運動,就是到鄉下去的運動。”陶行知號召人們加入這個運動,“壹心壹意地為中國鄉村開創壹個新生命。”
百度百科-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