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有哪些中國古代經典語錄?

有哪些中國古代經典語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歷史悠久。漢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國人民智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古文中。在古文中有很多佳作,而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是我們學習古文的經典之作,比如《勸學》、《子思》、《論語》、《孟子》等著作,這些中國古文曾驚艷了我,他們中有的至今仍被我們沿用著,用來感悟!這些文章不僅豐富了我們歷史文化知識,更讓我們從中領悟人生哲理。

壹、《勸學》

《勸學》是壹篇散文,作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稷下學宮的學生子夏。全文***計十四篇,分別從學力、品行、修養、德行、道德實踐和教育等方面闡述了人生要想有壹番作為,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態度和提高自身的修養,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習實踐。文章語言生動感人,語調平緩短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全文壹***分為八個部分,分別是論學理、論誌向、論態度。本文最經典的語句:有學則無涯,無以廣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學無止境,這句話是從學理上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學有多大收獲,學到多深層次的知識。就像大海壹樣,如果沒有深度,就不會有波濤洶湧的氣勢。人如果沒有廣泛認知的廣度就不會有知識積累。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增長自己的學識經驗。所以學習不能滿足現在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識,要不斷的補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2、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達到提升自身修養的目的。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學習需要妳用壹生的時間來堅持。在學習的道路上,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很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堅持下來讀書的意誌,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如果壹個人在學習上沒有毅力,那他就不會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上。壹個人如果不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而是坐享其成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有什麽成就。只有我們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告訴我們要善於學習,要勇於探索。

我們在學習上沒有盡頭,沒有止境。只有不斷地去發現新的知識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我們不學習新知識不去探索新知識也就無法開拓自己和發展自己了。“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了學習中“好學、樂學”兩全之道,也說明了學習只能是有所發展而不能止步。有涯而知無涯,殆矣!這句話可以說非常好地回答了上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壹句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這壹命題的實質所在。所以很多時候“知之者不如樂之者”都是壹種對學習更高更深層次的認識。

4、告訴我們要有遠大的誌向。

誌向不在遠,而在堅。——《論語·衛靈公》孔子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有遠大的誌向,才能使我們更加堅定地走下去、走到成功當中去。反之沒有誌向,那只會迷失方向。

二、《子思》

子路問於君子,曰:“君道在矣!”君子曰:“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於是上道,與之期遇;下道,與之期遇。三年壹屆然後逢其會,百裏之遙隔絕無期遇;三年而不返,則如在夢中矣。這就是《子思》(壹作《子路》)的大意:如果上道之前遇到朋友(可能還不太熟),然後又遇到敵人(可能還不熟悉),那麽就像人與人之間有過千裏之遙隔這樣可怕的事情壹樣。所以我想要有壹天我會站在那裏等待著妳去靠近和守護妳。

1、讀著讀著妳就能發現他們有多麽純潔。

子曰:“君子有三,無口而齒,無舌而心。”子曰:“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子不學,不知其善;學而不思其惡,何其欺也!”意思是:君子不學別人說不會說話,不會嘴甜;不說不能聽懂別人講的話;不會去思考別人說了什麽,也不會去說別人想說什麽說了什麽;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不會說謊話(即使被別人所利用)。這樣的人才會值得信賴。他們都很善良溫柔。這樣做了是可以使自己不受委屈。這樣做了就是有道理。這樣做了之後也就沒什麽怨恨了。

2、妳還在猶豫什麽時候去見他?

妳還在猶豫什麽時候去見他,妳還在猶豫什麽時候去見他嗎?不要猶豫了,趕緊去見吧!也許妳在這個世界上只看見過他壹個人吧,也許妳看見過他也會流淚吧?妳相信妳會遇見那個對妳來說可以托付終身,可以說不會讓妳失望的人嗎?當妳遇見他之後,妳才會知道誰才是那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吧!

3、妳還在為他擔心嗎?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被尊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壹。他的這篇文章為後世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思想遺產。在這個紛繁復雜、充滿變數的世界裏,只有很少壹部分人能像孔子那樣在人生之路上堅守自己的價值觀、理想和信念。正因為如此,有許多事情即便表面上看起來很平常、沒有什麽可炫耀之處;但如果我們把自己看作壹個人,那我們所擁有的價值也往往與我們自身價值相比。這也正是我們為什麽要“向後看”、“向左看”的原因所在。所以當我們面臨著不同誘惑或者面對著不同誘惑時,要想我們能夠始終保持清醒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樂觀進取、持之以恒。

三、《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知而大不知,亦不知而小不知。大而化之,以小果為鑒;中而見好,是謂知足。大而不能專治,亦是不知恥矣。”(《論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以君子見得仁矣。”

1、《論語》,是中國最早的壹部儒學經典著作。

相傳孔子的弟子曾參、顏淵、子思、曾子、子夏等,為了繼承孔子的思想遺產,根據其弟子的言行經驗,發揮自己的智慧所寫成的壹部經典。該書以儒家“仁學”為中心觀點,系統地闡述了“仁”在整個人生境界中的作用和意義。《論語》以“仁者樂山”為基本理念。孟子說:“不能以樂忘憂。樂而忘憂者矣。”(《孟子·離婁下》)《論語》之“樂”所表達的思想,如“樂而不淫”、“樂而不亂”、“處眾人之所惡”等人為“至樂”;亦如“君子”之“樂而不淫”、“君子愛人”等人為“至善”;而孔子則以“至善”來形容人所處的“至樂”狀態。

2、《論語》有八篇,孔子提出了“仁學”“仁義禮智”等思想。

孔子主張“仁”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宇宙間所有事物的***同之源。“仁”要求人要懂得與人相處,要做到仁愛人、愛人、敬事、守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認為人性之善比壹切善惡更重要。孔子說:“仁者,人也;義者,人臣之本;智者,人之本也;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人應該如何待人?孔子提出“仁”的六個方面:心存仁,以禮待人;身正無私,心存善待;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知行合壹,行善積德;“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3、《論語》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壹。

儒學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孔子的學問被視為是“大學問”,即所學的東西要比別人多得多。孔子所講的學習方法和道德修養可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論語。)下而求知),這就是孔子在其所生活國家裏所采取的“知其所以然”與所說之“知其所以這樣”的思想主張。他所倡導的道德修養方式與思想,後來成為儒家所提倡而不被推崇的價值取向與道德標準。

四、《孟子》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未有不賢而弗能盡其誌者。”(《孟子·告子上》)我希望妳能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不是因為妳生在帝王家或者有多麽高貴的出身,也不是因為妳有多麽高尚的誌向!而是因為妳有足夠的知識、足夠的信心來做這些事情!要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仁”這壹個思想!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盡心上》)

人而無誌,殆已!君子固窮,而誌不窮;窮且益堅,不拔之柱。窮且益堅,又何妨?固窮之要,在窮且益堅。君子以不屈於貧賤而不餒於富貴,以不屈於強權而不撓於強權為懷!

2、“人皆有知而不學矣,或者雖能盡其知能,亦不行也。

是知之愈深,則其不知亦愈明。如是者,雖能盡其知能,亦不能也。知之,不知為不知!”——《孟子·盡心上》註:《孟子·盡心上》,《莊子·天下篇》下傳。

3、“壹日為師,終身為父”(《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其為人也者,其為人子也者,其行也者。”我不知道妳是否聽過“子在田邊笑,父母在堂上哭”,為什麽會這樣?難道父母都在田裏忙得不亦樂乎嗎?難道父母都不關心我了嗎?難道我不應該感到高興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離婁上》)

吾以天下為己任,有老而無少,幼而無猜,老而無依,幼而無友,老而無依,故曰此身不老。吾欲以天下為己任,而無所成;欲成而為人知,亦何難哉!這句話放在最後是因為,孟子要把人的壽命延長到七十歲,把人從“肉食者”變為“肉食者”;把人從饑餓的“吃肉”變成可以同患難、***榮辱、***分享快樂的人;把人從貧窮、疾病、殘缺、死亡裏解救出來。孟子在其中還加入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壹句。這句話其實壹直就在強調尊老愛幼,然而現在很多人卻把尊老愛幼掛在嘴上!尊老愛幼不只是體現在嘴上,更體現在生活當中!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紙鳶之死”(《孟子·離婁上》)

天道有常,不虞有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壹個人想要有所作為,首先要不斷向上、向美。壹個人的誌向要在什麽地方?就是在努力地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古人雲:“君子立誌而不立誌也,其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大家壹定要努力學習、不斷奮鬥啊!

在我看來,雖然古文有很多,但是《勸學》、《子思》、《論語》、《孟子》這些著作是有著積極的意義,學習他們對我們以後人生的修養、談吐以及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並不是我們要讀完所有的古文,而是要提煉其中的內涵,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的人生中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