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讀魯迅《範愛農》有感

讀魯迅《範愛農》有感

 品味完壹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壹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壹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麽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讀魯迅《範愛農》有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魯迅《範愛農》有感1

 範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開始魯迅和他有壹些小誤會,導致範愛農故意針對他。之後魯迅回到故鄉,謀了壹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範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並經常在壹齊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壹些和反動派鬥爭的資料,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之後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壹些鬥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後魯迅得知了範愛農與友人遊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有評論說範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壹種同情,壹種職責感。

 讀魯迅《範愛農》有感2

 春的絢爛已過,夏的多彩已失,秋的雕零也在瑟然之中開始劃上句號。大地是壹本滄桑的書,四季輪回,歲歲年年……冬的沈寂,也就在這漠然的宿命中飄然而至了。冬,是壹個令人神往的季節,深沈而含蓄。可廈門大學的校園,除了寒冷以外,總是缺少了冬的韻味。

 砌壹杯清淡的綠茶,在初冬的煙雨裏,悠然遐思。

 是我過於敏感,糾纏著那些微不足道地細節;亦或是我本就習慣冥想,過往地瑣碎總在不經意中輕拂眼簾,漫湧心海。環視壹屋子地清寂,無語,輕嘆。攬鏡自賞,依舊地素顏,依然地素衫,只是眼底地澄澈杳無蹤跡。

 我不知道回憶是否真地如:樟腦地穩妥而悵惘.不期然地相遇,不知覺地相伴。與妳地輕言細語中,我讀出了妳眉眼地溫厚,悟出了妳步履地踏實,看出了妳心底細膩,更明澈了自己壹直以來地執著。

 季節不斷地剝落著記憶地華彩,披上風霜地外套,時間越久,記憶地河中地光波也越發閃亮。有痛,有蜜,有苦還有澀。只是心中地思念在寂落地空氣下也會沈浮跌宕,隨飄灑地記憶光環忽隱忽現,心中地念想寂落在茫茫地心海中起伏。壹段段往事匯成壹首歌,譜寫成壹首詩,聚起壹個個篇章,形成壹個淒美地故事。

 讀魯迅《範愛農》有感3

 範愛農在看戲的歸途中,微醉著,在水裏淹死了。自殺?失足?範愛農不是拿破侖,他的死因不會有人感興趣。

 魯迅通過大段文字來描寫革命後的現實,這才是範愛農悲劇的根源吧。壹個思想上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且窮,到最後只能“寄食”為生,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與生存的沖突,他死了,對自己而言可能是壹件好事。他生錯了時代。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外在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草房換成了高樓,小車代替了步行。但風燭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華麗服裝,也還是快要入土的死相。中國必須再次進行壹次根本性變化,才會真正醒過來。沒有百年以上的鬥爭,中國人的思想真正覺醒,民主真正的實現,這些都還將是壹個夢。

 現在,窮人還是不要讀書好些。醉著,昏著,瘋著,感受到的只是肉體上的壹些痛。壹讀書,就會多壹層痛。

 如果科學發達,有壹種讓人忘記知識的藥,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買來吃下去。也許,酒精就是其中壹種?有人罵道,媽的,我要用酒淹死煩惱,可是煩惱學會了遊泳。

 讀魯迅《範愛農》有感4

 回到家後,我就看了《朝花夕拾》中的第壹篇,也就是《範愛農》。也許是魯迅寫的文章吧,還沒看,就希望著能夠盡量看懂。的確初看下來是有些地方沒有讀懂,但來回仔細看了幾遍,就漸漸的了解了魯迅所要表達的情感。

 剛開始看開頭的時候,我還以為範愛農的確是個值得人氣憤的人。自己的先生都被捕了,居然還無動於衷。不過繼續看下去,我才發現他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子,而是由於魯迅的無意中的搖頭而使他和魯迅做對罷了。經過了時間的推移兩人再次相遇時,遍不計前嫌,“化敵為友”了,其實範愛農是個正直倔強的革命青年,並且也很勤奮,這些都能從後文中幫助魯迅做監學中能看出。

 魯迅寫這篇文章在悼念範愛農的同時,也是對那個時期,社會的黑暗的批判,體現了那時候的壹些革命青年遭受的苦難,範愛農就是他們中的壹個例子。後文中,提到他屢遭排擠,在社會中沒有他的容身之處。魯迅先生後來聽說他淹死了有些半信半疑,因為他很熟悉水性,但心中還是覺得肯定死了。畢竟在那樣壹個年代裏,這樣的人怎會有好的出路呢?所以作者覺得不太可能是失足而死,而是自殺。這也間接的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

 文章雖然只是通過幾個片段來描寫範愛農這個人的,但從字裏行間能夠體會到其為人。我看完後也對他如此早的離開人世也感到惋惜。同時也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感到無比的厭惡和痛恨。為什麽要這樣摧殘當時的那些熱血青年?

 我只能說,他們真是生不逢時,如果他們能活在現在這個年代,我相信肯定能壹展抱負,大有作為的。但也只是壹廂情願,歷史的長河雖然在不停的流動,範愛農這樣的革命青年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仍然應該擁有他們的壹些精神,保持不滅。

 讀魯迅《範愛農》有感5

 幾年前,我和家裏人打算出去旅遊,於是找到壹家旅行社咨詢。看了這個旅行的介紹,我看中了壹個坐遊輪出海,七天七夜的團。旅行社接待我們的是壹個老女人,我跟她說"我們想報這個團。"這個接待的老女人,看了我壹眼,說道:"這個啊?這條船很舊的,妳們要做好心理準備哦!"聽這麽壹說,我們最後就選擇了另壹個團。後來,這個"船很舊"就成了我們的笑柄,以後我們就給這個老女人取了壹個綽號,叫做"船很舊".正是因為她的率直、實在,後來我們只要是去旅遊,都會找到他們家報團。然而,好景不長,這條"舊船"沒過多久就"沈了"(公司倒閉了)!

 我壹直帶著壹個疑問,為何這麽實在,從來不會說謊話的人,都混的不好;反而那些坑蒙拐騙的人,卻越做越火,不但沒人舉報,還有越來越多人為他們數錢?帶著這個疑問,終於在魯迅先生的《範愛農》這篇文章找到了答案。

 範愛農是壹個性格非常耿直的人,耿直得就連身邊的朋友都反感他,討厭他。他是壹個革命分子,為了革命奮不顧身總是沖在最前方,全力以赴做事。但是,就是這樣的壹種人,只是實實在在做事,不會拐彎抹角。最後,報社混不下去解散,他也失業了,最終走上了絕路,掉進水裏淹死了。是什麽導致了範愛農的死?因為水太深了!他以為自己會遊泳,其實大多數淹死的都是會遊泳的人。

 本文的結局有著非常深的含義,也許大多數人的理解,都是範愛農自殺掉進水裏淹死的,我不太認同。範愛農的死因,就是高估了自己遊泳的能力,而不知道水太深了,喝點小酒做著這麽大膽的事情,不溺水才怪!

 回想起我創業的經歷,都是跟範愛農有著驚人的相似!我原本以為,懂壹點編程技術就很了不起,自己出來開公司,結果呢?會遊泳又如何?水太深,被淹死了啊!於是,開兩次倒兩次。現在出來做培訓,同樣水也是很深的,不但受到成功人士的破局,而且各種各樣的看客種種不配合,可謂困難重重。

 有幸的是,我有了經驗,每壹次碰壁,都會畫壹個記號,不會再在同壹個地方跌倒兩次,就把這些記號,總結成了《真誠的套路》這本書。所以說,不懂套路比懂套路更可怕!不懂套路的人,總以為水很淺,以為自己很有才,最終造成了"範"式悲劇。

 讀魯迅《範愛農》有感6

 花拳繡腿也好,樸實無華也罷,終究不知道散文如何寫法。於是找壹兩篇範本來讀。手摸著書架上壹排書脊,壹眼看中了《周樹人散文全編》,漓江出版社出版的。

 周樹人是個大文豪,恐怕無法學到他的博大精深。但讀壹讀也無妨,於是翻開來瀏覽。隨手翻到了《範愛農》這壹篇。

 讀了開頭,便有勃於我的常規思路。開頭並沒有寫範愛農,而是寫東京客店裏,從報紙上看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徐錫麟刺殺的新聞,及稍後秋瑾和徐錫麟被殺,幾個中國留學生議論的情形。之後在壹個同鄉會上討論發電文時,範愛農才出場,而且是以聲音先出場的:“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麽屁電報呢。”接著周樹人看到的“是壹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壹句氣憤的話語,壹個“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將範愛農的個性和形象,躍然紙上。

 周樹人憤怒了,這個範愛農,對自己的先生徐錫麟被殺,竟“那麽冷”,而接著由誰擬電報稿的事,範愛農又說了壹句“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壹句,又進壹步寫出了範愛農的“離奇”、“可惡”。是個怪人,不易溝通。

 我想,周樹人的寫法,應該是先抑後揚吧,前面“抑”著。接下去的閱讀,應該在某處出現“揚”的文字。閱讀的過程中,壹心想盡快的讀到周樹人是如何寫範愛農後來的.“揚”的。可是,這中間,寫了周樹人和範愛農的壹些簡單的交往之外,主要還是壹些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壹些場合範愛農與周樹人的對話,對範愛農並無詳細的描寫或深刻的議論什麽的。讀到最後,終究沒有讀到“揚”的地方,範愛農最後竟是掉進水裏淹死了。而周樹人懷疑他是自殺,最後周樹人“也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於是我又倒回去重新瀏覽壹下。這才細細的想壹想,周樹人究竟是怎麽寫範愛農的。整篇文章,著筆範愛農的地方其實倒並不多,總***也不過幾處。而範愛農的語言、個性、形象,以及其悲慘的結局,卻久久留在我的心裏揮之不去。

 範愛農的結局,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個性,還有當時那個社會的原因,也是周樹人對那個社會的控訴吧。

 不過,我也想到了另壹個層面的問題。

 周樹人是真誠、坦率的,但周樹人並沒有幫範愛農什麽忙。範愛農與周樹人是有書信往來的,範愛農在給周樹人的信件裏說了些什麽,不得而知。也許範愛農求助過周樹人,也許沒有。但範愛農是多年心存希望的,也許希望周樹人能幫他找份差事。以至於範愛農到最後,還時常說:“也許明天就收到壹個電報,拆開來壹看,是周樹人來叫我的。”但終究周樹人沒有叫他,或許周樹人確實沒有辦法,或許,正因為範愛農他那樣的性格,周樹人不願意叫他。

 也有可能,周樹人曾經應允過範愛農幫他找份差事,否則範愛農也許不會那樣說。那麽憑周樹人當時的社會地位,幫範愛農找個差事,應該不會是什麽太難的事情吧。但終究範愛農沒有接到周樹人的電報,範愛農壹等再等,終於因為窮困潦倒,終於因為他的個性與人相處困難,終於等待周樹人的電報等的沒有了耐心,終於因為喝酒,於是,不如死了算了,壹了百了。

 周樹人通過寫範愛農,折射出對當時的社會和ZF的黑暗進行控訴和抨擊。正是當時那個社會造成了範愛農最後慘死的結局。周樹人雖然寫的是範愛農,可範愛農的身後,潛藏著壹個巨大而黑暗的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