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壹,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疾速逝去,意誌隨歲月而喪失。最終年老誌衰,沒有用處,大多對社會沒有貢獻,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到時悔恨又怎麽來得及?

註釋

選自《諸葛亮集》。

誡:告誡、勸勉。

子:壹般認為是指豬哥亮的兒子諸葛瞻。

書:書信。

夫(fú):助詞,用於句首,表示發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靜:屏除雜念和幹擾,寧靜專壹。

以:連詞,表示後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養德:培養品德。

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

無以:沒有什麽可以拿來,沒辦法。

明誌:明確誌向。明:明確,堅定。

寧靜:這裏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

廣:增長。

成:達成,成就。

淫慢:放縱懈怠。淫:放縱。慢,懈怠。

勵精:振奮精神。勵,振奮。

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險,輕薄。

治性:修養性情。治,修養。

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與日去:意誌隨同歲月而消失。

枯落:雕落,衰殘,比喻人年老誌衰,沒有用處。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窮廬:窮困潦倒的人住的陋室。

將復何及:又怎麽來得及。

賞析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壹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壹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壹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誌,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壹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壹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淡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誌,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了立誌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壹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誌”;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誌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