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人物生平
1.組建湘軍
1851年(鹹豐元年)1月, 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5月,曾國藩在劉蓉、羅澤南等人的推動下,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批評鹹豐皇帝。鹹豐帝沒有讀完,就憤怒地將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見了軍機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於不測之罪。曾國藩了解這壹情況後,心裏非常緊張,立刻對此次諫爭之舉上奏自責,從此再不敢對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決策說長道短。
1852年(鹹豐二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 太平天國運動已席卷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來對付 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壹戰。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 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 湘軍的出現,提供了壹個機會。
1853年(鹹豐三年),借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壹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壹支地方 團練,稱為湘勇。8月,曾國藩獲準在 衡州練兵,“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 ,並派人赴 廣東購買 西洋 火炮,籌建 水師。
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辟新的軍隊,他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先後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
2.大戰太平軍
1854年(鹹豐四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 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裏, 他聲稱 太平天國運動是“ 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壹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壹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 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在 靖港水戰中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投水 自盡,被部下所救。七月二十五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嶽州。10月14日取武昌。鹹豐帝大喜過望,令曾國藩署理 湖北 巡撫。然而,大學士 祁雋藻進言,稱“曾國藩以 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裏,壹呼,蹶起從之者萬余人,恐非國家福也。”鹹豐帝收回成命,僅賞曾國藩 兵部侍郎 頭銜。12月2日,曾國藩攻陷田家鎮。
1855年(鹹豐五年)2月12日夜, 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余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曾國藩憤怒至極,打算策馬赴敵以死, 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鹹豐六年),曾國藩坐困 南昌。9月2日,洪秀全與楊秀清內訌,史稱 天京事變, 南昌解圍。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鹹豐七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國藩偕弟曾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鹹豐帝準許。在當年建“思雲館”。
1858年(鹹豐八年)5月19日, 李續賓、 楊嶽斌率水陸兩軍攻陷 九江。7月13日,曾國藩接鹹豐諭出辦浙江軍務,於8月15日抵達南昌,與 胡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在三河之役戰死。12月,曾國藩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鹹豐九年)11月,曾國藩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3.攻占南京
1861年(鹹豐十壹年)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9月25日,曾國藩移住安慶。12月20日,曾國藩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同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1月31日,曾國藩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五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臺,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十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對無辜平民展開 屠殺與搶掠,當時的南京城被燒毀,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7月,朝廷加曾國藩 太子太保、壹等 侯爵。 曾國荃賞 太子少保、壹等伯爵,此起曾與平定 太平天國戰功居次之 湖廣總督 官文雙方形成集團政爭白熱化。八月,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
4.追剿撚軍
1865年(同治四年)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曾國藩率軍赴山東剿撚。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撚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壹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 金陵制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再加 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 江南制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五年),曾國藩奉旨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撚。
曾國藩根據撚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采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裏防線”,希望借此天塹消滅撚軍。
5.主辦洋務
1867年(同治六年)3月,在江南制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制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制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七年)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制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壹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曾國藩抵達北京,拜見慈禧太後與同治皇帝。
6.天津教案
1868年(同治七年),曾國藩改任 直隸總督。
1870年(同治九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 射擊 ,當場擊死劉傑仆人壹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 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 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
正在 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曾國藩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
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壹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 張光藻、知縣 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 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被稱為“賣國賊”(京師湖廣會館將曾國藩匾落拔除燒毀就是因為此事)。
朝廷命其處理“ 天津教案”。曾國藩發布《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 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處理“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全國輿論大嘩,“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
7.回任兩江
1870年(同治九年), 兩江總督 馬新貽被平民 張汶祥刺殺於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 南京審理該案。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九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十壹月抵達上海。
1872年(同治十壹年)2月27日,曾國藩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壹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 陳蘭彬、 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 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 劉翰清“滬局選送事宜”。3月1日,時發腳麻之癥,舌蹇不能語。
3月20日,曾國藩午後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發腳麻, 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
1873年(同治十二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 望城區)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曾國藩的主要成就
1.政治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茍安”,“昌為壹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壹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壹要務”。受兩次 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壹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壹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撚,可以勤遠略。
2.軍事
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壹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系等方面。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
曾國藩治軍把選將作為第壹要務,他說,“行軍之道,擇將為先。”他的選將標準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而把德放在首位,並把德的內涵概括為“忠義血性”。他提出,“帶勇之人,該求我黨血性男子,有忠義之氣而兼嫻韜鈐之秘者,與之***謀。”又說“帶勇之人,第壹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義血性,則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曾國藩認為,“忠義血性”的將領主要應從既受封建禮教熏陶又少官場惡習的儒生士子中去選擇。羅爾綱在《湘軍兵制》中統計,凡姓名、籍貫、出身、職務可查的湘軍將領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眾多的儒生為將,這在歷代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
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也是曾國藩建立湘軍的首要壹著。他說,“數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壹人不喪盡天良。故決計不用營兵,不用鎮將。”因此,他組建湘軍時,主張不在市民而在鄉農中招募兵員。其用意就是鄉農中招募的兵員樸實壯健,有利於灌輸封建的忠義倫理思想和便於適應艱苦殘酷的戰爭環境。曾國藩還規定,“招募兵勇,須取具保結,造具府縣、裏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鬥清冊。各結附冊,以便清查。”凡無保者,概不招募。曾國藩的這壹做法,完全是承襲了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募兵思想。曾國藩對綠營的編制方面也進行了改弦更張。湘軍的編制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營以下設哨,哨以下陸師為隊,水師為船,馬隊為棚。湘軍之始,營以上不再設官,各營全轄於曾國藩壹人。其後營數增多,才有統領和分統的稱謂。曾國藩要求以將必親選、兵必自找、層層節制的原則組建軍隊,自統領至兵勇都是逐級進行募選,改變了綠營中“兵與兵不相知,兵與將不相習”的弊病,但也明顯暴露了建立私家軍隊的用心,並從此就開創了近代中國“兵為將有”的先例,軍閥擁兵割據的局面也就初顯端倪了。
曾國藩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 教育 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來維系軍心,培植出壹支完全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家軍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好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說其同時代的湘、淮將領以曾國藩為楷模,就是其後的黃興、蔡鍔等資產階級軍事家對曾國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後采用西法編練新軍時,還采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民國軍事家蔣方震在他的《國防論》中贊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壹個軍事天才家”,還說凡領軍者都應該效法曾國藩。蔣介石則明確表示要師承曾國藩,要求國民黨軍隊中的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壹生很註意這點,曾國藩的“愛民為治兵第壹要義”,毛澤東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註意》。
3.文學
曾國藩繼承 桐城派 方苞、 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 湘鄉派”,乃 湖湘 文化 的重要代表。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壹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壹振 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贊。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革、發展,又選編了壹部《 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 湘鄉派。清末及民初 嚴復、 林紓,以至 譚嗣同、 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 詩集》、《 讀書錄》、《 日記 》、《 奏議》、《 家書》、《 家訓》及《 經史百家雜鈔》、《 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 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 為學之道》、《 五箴》等著作。
4.思想學術
曾國藩壹生奉行 程朱理學,但對於程朱之學並未盲目崇拜,事實上,他對於宋明 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宋明理學實際上分為 氣學、 理學和 心學三個學術派別。
曾國藩在政治實踐和軍事鬥爭中也漸漸地看到了程朱理學“指示之語,或失於隘”、或“病於瑣”、或“偏於靜”的局限。在這種情形下,曾國藩對心學表現出了寬容的學術姿態。對於程朱理學與 陸王心學之學術爭辯,他認為對於兩家之爭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收並蓄,揚長避短,推進儒學的發展。
曾國藩還以 氣學在生成論方面的資源來彌補理學之局限,謂“ 張子之《 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儔”。依著氣學的思路,曾國藩認為,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在稟氣而生這個意義上,天地萬物是“同體”的。
不過,曾國藩同時認為,雖太和絪緼之氣流行不止,天地萬物最初所得之氣“均耳”,但人與物、 聖人與常人實所稟有之氣並不相同。就人與物相對而言,人得氣之全,物卻僅得氣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僅得物性。就 人類而言,聖人所稟之氣清且厚,常人所稟之氣卻濁而薄。
5.處世交友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壹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壹“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壹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6.治家方略
曾國藩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員中人人孝悌的原則。孝容易理解,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悌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在曾國藩家書裏,壹般都以為他給孩子寫的信最多,事實上他寫給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見他對兄弟之間關系的重視。曾國藩有段著名的評論,說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天下官宦之家,壹般只傳壹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絝子弟;商賈之家,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家庭,壹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也就是以治農與讀書為根本的家庭,壹般可興旺 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講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還特別強調“勤以持家”。這個勤以持家在曾國藩那有兩層意思,壹是家庭成員要克勤克儉,壹是做家長的要勤以言傳身教。曾國潘說的這些,他自己就能壹絲不茍地帶頭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大兒子曾紀澤喜歡西方社會學,曾紀鴻喜歡數學和物理學,曾國藩雖然壹竅不通,也能盡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學壹點。這樣的父親,才不愧是壹個真正“勤以持家”的父親。在曾國藩的影響下,曾紀澤總是會親自教孩子們學英語、數學、音樂,還教他們練書法、寫詩文、講解經史典章,不論再忙,每日總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陪家人,這就是最好的 家庭教育 。所以,曾國藩子孫、曾孫,甚至玄孫裏,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7.書法
曾國藩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壹直為他歷史上的重大影響所掩蓋。 曾國藩對於書法理論的闡述見其《日記》、《家書》及壹此 文章 中。他首先對當時阮元拋出的南北書派論有獨到的認識,他既贊成又提出批評,主張南北兼而有之。他對書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說。從乾道?陽剛美?著力?雄奇?大氣,從坤道?陰柔美?不著力?淡遠?韻勝,形成了他壹個系統的書法理論觀。曾國藩壹生勤勉於書法創作,走過了壹條由泛而專,由繼承古典到創新時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萬字的《日記》是中國古代罕見的壹部巨型書法作品。他的 楷書勁健剛拔,豎起了壹面承唐繼宋明而剛柔相濟的正書旗幟。他的行書勁健遒俊而華美。他的 小楷與小行書是整個清代的典範。他應是與同代包世臣、 何紹基齊名的大書家。
歷史評價
《清史稿》: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註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家法而不囿於壹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壹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鹽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卷;又慨古禮殘闕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制、營規,其於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靜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群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壹見輒品目其材,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誌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壹人而已。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鑒,所識拔多賢將。
李瀚章: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石達開 :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無不以賢才之眾寡,判功效之廣狹。曾國藩知人之鑒,超佚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壹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平日持議,常謂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絕非壹手壹足之所能維持。故其振拔幽滯,宏獎人傑,尤屬不遺余力。嘗聞曾國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當以節烈稱。”後乃專疏保薦,以應求賢之詔。胡林翼以臬司統兵,隸曾國藩部下,即奏稱其才勝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國藩經營軍事,亦賴其助。其在籍辦團之始,若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王鑫、楊嶽斌、彭玉麟,或聘自諸生,或拔自隴畝,或招自營伍,均以至誠相與,俾獲各盡所長。
左宗棠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朱孔彰:中興景運,群公輩出,十年之間,削平大難,非天生聖相而振興之,烏能若是邪?然履危瀕死屢矣,有百折不饒之誌,宏濟艱難,雖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謀也。趙衰之言曰:“說禮樂,熟詩書,為元帥。”孫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謂為三不朽。”公獨兼之。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國,老成至計,謀出萬全,可謂至忠矣。
梁啟超 :①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壹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壹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壹生得力在立誌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②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
楊昌濟: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範、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王闿運:用將則勝,自將則敗。
容閎:故其身雖逝,而名聞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而為清代第壹流人物,亦稱舊教之特產人物。
章太炎:曾國藩者,譽之則為聖賢、讞之則為元兇。
蔡鍔:①曾、胡兩公,中興名臣之錚佼者,其人其事,距今僅半個世紀。②帶兵如帶子弟壹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壹炬。
蔡東藩: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禦侮,清之不亡,賴有此耳。
毛澤東: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壹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 :①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②辛亥以前,曾閱曾文正全集壹書,?民國二年失敗以後,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
陳公篤:國藩素拘謹,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獨知人善用,是其特長。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壹為明朝的王守仁,壹則清朝的曾國藩。
蕭壹山:國藩以嚴謹勝,宗棠以豪邁勝。
徐中約: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
看了“曾國藩生平事跡及評價 ”的人還看了:
1. 曾國藩的成功故事
2. 曾國藩的經典語錄
3. 曾國藩近代史論文
4. 關於曾國藩成功的秘訣
5. 曾國藩成功之道的現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