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4 7月27日的講話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這是美國真正的天才!”原名:基調
2.2008對奧巴馬的勝利在愛荷華州的黨團會議選舉夜講話1月3日“今晚,此刻,我們相信”
3.“我們需要改變”
4.北京時間10 :00 2008年8月29日(當地時間28日晚),奧巴馬的民主黨大會熱情洋溢的講話“壹個妳可以相信的改變”
講話
6. 5.奧巴馬在德國首都柏林,7月24日,“在為了更完美的聯邦“,奧巴馬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州,美國
7.父親節六月講話2008年3月18日15日奧巴馬的父親
下午8時11分於1月5日(北京時間)的講話在芝加哥隆重召開格蘭特公園,發表了“變革已降臨美國” - 作為獲勝演講的主題
什麽是“朦朧詩”和“後朦朧詩”?朦朧詩作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長的精神花朵,是壹個特殊時代的特殊聲音。三千年古典詩詞壹脈承傳的使命意識與新詩救亡圖存的悲憤吶喊以朦朧詩的形式獲得最為精彩的回放。作為壹種文學正規化,朦朧詩成功地開創了壹個文學的時代,將意象藝術的長處推向極致;同樣作為壹種文學正規化,高密度的意象損傷了詩歌原本擁有的活力和流動感,使得這壹詩歌正規化無力繼續。後朦朧詩人在徹底顛覆抒情和意象藝術,極大限度地開發了敘事性語言的再生能力和詩學資源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壹種新的閱讀文字正規化——平民化、口語化、情節化的詩歌風格浮出詩壇。
後朦朧詩的出現,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機緣的產物。作為壹種文學現象,詩風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無外乎內心要求的巨大改變。朦朧詩人群體與後朦朧詩人群體歷史命運,生存遭際的巨大差別難免會流露於詩歌——這種“心靈的歌唱”。
詳細內容:
:wenxinshe./040sp3/ReadNews.asp?NewsID=9475
朦朧詩為什麽叫“朦朧詩”?朦朧詩
起名緣故:所謂朦朧詩,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物件,采用整體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發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字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主題多義莫名這樣壹些特征。
簡介: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壹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註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壹次意義深遠的變革。他們在詩作中以現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註重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抒發,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壹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壹個“崛起的詩群”。曾在當時文壇引起爭論。
什麽是朦朧詩?怎樣寫朦朧詩?朦朧詩的特點,可概括為: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 1。註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采用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不即不離,捉摸不行”的隱約性、“詩無達詁”的多義性。 2。註重以象征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壹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詩人在凝神觀照中,拆除開所觀照的物件,把自己的生命輸送到沒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賦以靜止的生命與靈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壹的境界。這種“移情說”應用到文藝創作便產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麗並寄托著朦朧詩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於表達多層主題,表達復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 3。註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常常采用藝術通感(移覺)手法和藝術變形手法。 4。註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以表達情緒為目的,以喧泄心靈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結構。不拘於只借助外部的聲音回圈作為詩的韻律美,而是重視詩行中的內在聲音美以及其他各種內在的韻律美。尤其重視把外部的韻律和內部的韻律結合起來,從而使詩歌的韻律美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朦朧詩是什麽?朦朧詩有那些?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
朦朧詩妳可以去查查
食指:北島:舒婷:江河的。他們都是寫朦朧詩比較出名的
朦朧詩與後朦朧詩有什麽區別?
朦朧詩潮誕生於民族空前的災難與憂患中。十年動亂紅色黑暗的背景下,朦朧詩人看遍了社會下層的各種悲慘和陰暗,嘗過了造反、奪權、派仗、武鬥、插隊、待業種種酸甜苦辣,政治上的悲憤、情感上的悲傷、思想上的懷疑、對往事的感嘆與回想、對未來的苦悶與仿徨、對前途的期待和沒有把握、對青春年華的悼念痛惜、對人生真理的探索追求、在蹣跚中前進與徘徊……所有這些難以言喻的復雜混亂的思維情感,只能寄予文字。此時的詩歌是個“在這裏,尋常的邏輯沈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規定的世界開始解體,色彩、音響、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時間和空間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創期,世界開始重新組合——於是發生變形。”
後朦朧詩人中絕大多數出生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命運沒有安排他們作“文革”這場歷史劇中的主角,卻讓他們成為這場歷史劇不可或缺的觀眾,相對於那段給北島、舒婷制造了無數心靈災難的歲月而言,他們身居邊緣。後朦朧詩人重要成員於堅在壹篇名為《詩歌精神的重建》的文章中,明確地談到了後朦朧詩人的特定生存處境與精神狀態:“這些詩人(指後朦朧詩人——引者註)中大多數人的生存背景,往往缺乏傳奇式的人生閱歷,某種程度上他們是過去時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局外人。十年動亂那種無法無天的氣氛,使他們慣於漠視權威,由於長期被忽視,而變得心平氣和,耽於內心生活。”
朦朧詩!追夢
皎潔的月光撒在大地上,
周圍壹片寂靜,給了我幾分困意,
於是,我不由自主地進入了夢中.
夢中經歷了無數事情,
平日裏許多的願望夢想成真,
我曾經失去的壹切失而復得。
此刻,眼前呈現出絢麗多彩世界,我感受到了溫暖,也感受到了愛......
突然間,夢中壹切漸漸離我遠去,變得模糊,
我從夢中醒來,
這時的記憶是朦朧的,
留連夢境,還想去繼續追尋。
追夢........
什麽是朦朧詩朦朧詩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蘇而出現的壹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以舒婷、北島、顧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驅者為代表。朦朧詩,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物件,采用整體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發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字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詩意隱約含蓄、富含寓意,主題多解多義等壹些特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壹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註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壹次意義深遠的變革。他們在詩作中以現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註重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抒發,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壹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壹個“崛起的詩群”。曾在當時文壇引起爭論。
代表人物:
食指、北島、顧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楊煉、芒克、海子、牧野等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
朦朧詩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詩潮。思想核心: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富貴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險。重要藝術特征: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主要詩人:北島、顧城、舒婷等。
朦朧詩是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蘇而出現的壹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的運動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