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清明節的古詩100首

清明節的古詩100首

1、臨安春雨初霽

宋代: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賞析:

《臨安春雨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壹聲輕嘆,“別是壹番滋味在心頭”。嚴酷的現實,使作者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壹些陰暗的結論。

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壹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的,在表面的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誌。但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只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2、清明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賞析:

這首詩以清明時節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知識分子的困頓生活,表達了詩人生活的艱難和以讀書為樂的情懷。

前二句開門見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的時節,到這壹天,人們不論貧富,都要穿著春裝,到郊外去賞花踏青。然而,就在這樣壹個觀賞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裏,我們的詩人卻兀坐家中,既沒有花酒助興,也沒有高朋作陪。

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壹種幾乎被世人遺忘、自生自滅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作者淒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現得更為強烈了。

後二句是現身說法,自訴人窮誌不窮,表明寒士的清明佳節,第壹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讀書,主題思想是勵誌勸學,發憤讀書。昨日詩人向鄰家“乞新火”本是為了生活所需(包括燒水煮飯等),而詩人在這裏只說“分與讀書燈”,這就使興味得以轉化,是壹種寄托和享受。

和先前感到的“蕭然”迥然有別:將痛苦與郁悶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盞伴隨苦讀詩書的燈,仿佛點燃了生命的火炬,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於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凈化,另有壹番“興味"在心頭。

全篇語言樸實,議論明快,敘述簡潔。全詩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寒士的困頓生活,給人淒涼、清苦之感,寥寥數語,質樸平實,於小處見大,自然揭露出社會生活真實的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