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創新主要包括規劃理念的轉變,規劃立足點的轉變,投入觀念的轉變以及功能分區理念的轉變等內容。在模式轉化的過程中,十分明顯地產生出兩個“社會化”,即壹是部分校園職能的社會化,二是校園內的後勤服務體系的社會化。這樣,與之相應,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規劃與設計,而是要從校園總體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區、後勤區的規劃與設計;同時,還要從學校與所在城市兩者的發展高度,從結構優化與功能分區的角度來考慮建設規劃。
以往,在實際的建設規劃中,人們往往強調如何保持和體現出某種設計的流派風格,而如今,從科學發展觀出發,我們則應該在繼承傳統建築風格和校園原有風格的同時,著重強調如何體現出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辦學特色、教育與教學目標、學科建設規劃和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等諸多元素與環節。應該說,這是壹個建設規劃立足點的轉變問題。具體來說,大學校園及其建築的品質,不僅要體現出特定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等氛圍,而且它還要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優化環境。這些體現即是校園規劃建設理念的創新。同時,在校園規劃與建設中,我們還應具有對內、對外的開放意識,突出公眾參與理念、特色理念以及人文關懷理念,突出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
知識經濟的技術支撐和物質技術基礎是網絡,因此,人們又把知識經濟稱作網絡經濟或信息經濟。在這壹宏觀背景下,21世紀校園建設規劃的投入應該是重在智能化的投入,應該是主張建設智能化的校園,即通過信息網絡的建設和投入,把校園的各個方面整合成壹個系統,並和外部世界連成壹塊,實現網絡管理。實踐證明,這種校園遠比求全求大更有效,因為,它既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運用先進手段,集中學科化優勢,發揮大學最基本的學科的最大作用,同時,又能節約人力、財力和智力資源。
中國近代社會,大學校園的基本特征是“校園趨向城市化,校園建築趨向壹體化,校園功能趨於綜合化氣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校園模式開始由封閉型向分散、開放型轉變。這表現為:學科建設不斷分化、綜合,學科教學用房不便交流向有機開放型轉變:許多高校形成了校園社區化的格局,校園空間內外開放;科界線被打破,交叉融合發展。校園基本特征的上述轉變,要求在規劃理念上,應該由傳統的機械功能分區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區域互動。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與之對應的建設規劃和設計,則把教室、教學樓和教學區作為重點。而當今的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及其實踐能力為目標,既重視課堂教學,又重視課堂外的教育。顯然,與之對應的建設規劃和設計,就應該同時重視教學空間和非教學空間、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聯系,重視校園、校舍自身與社會不可分割的聯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