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個解釋,我們大眾更容易接受。當然我們都聽過惠能法師和神秀師兄之間的故事,兩人是不同的境界。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從這個境界來說,如果需要觀,那麽肯定是不自在的。真的自在,是不需要觀的,或者說觀不到的。當然了,如果有自在和不自在,這個本身就是神秀的層次了,在惠能的層次裏面,沒有這個自在和不自在,因為本來無壹物。
所謂的自在,並不是壹種感覺或者感受,而是修行之人覺悟到不住任何事物的壹種狀態,也就《金剛經》中所講悟及無相。
所以我們現在說的觀自在,其實就是從神秀的這個境界來說的,畢竟我們都是俗人嘛,真要說本來無壹物,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任何學問、教義、理論和概念等等,應該說都有其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對於後人來說,要辯證的理解。對於佛教的理論也是如此,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我們對宇宙、空間和時間,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現代心理學也是蓬勃發展,我認為現代人的觀自在,應該有涉及壹些科學、人性和心理層面的理解。
觀自在,應該是自我覺察(在壹個理想的距離內去觀察、感受和行動,這就叫覺察。),然後通過覺察來調控自己的感知、思考、欲望和情緒,以及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等等,從而讓自己內心達到壹個平衡、和諧、舒服、安然的狀態。
應該說,這樣可能對我們普通人更有幫助壹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