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缺少信仰,缺失英雄的年代。
正是因為我們的迷失,這個時代才變得如此物質;正是因為我們的孤獨,才出現了偶像,湮沒了英雄。
《勇敢的心》中威廉·華萊士為了自由的夢想,獻出了生命,他追尋自由的這種信念儼然成為了壹種象征、壹種符號、壹種信仰。壹種集結所有追尋自由人的精神向導。正是因為他的付出才喚醒了更多崇尚自由的蘇格蘭人加入到反抗暴政的大軍中,正是因為他,布魯斯才從腐朽的王權中徹底覺醒,甘願放棄壹切,金錢、政權和地位,全身心的成為壹名追求自由的蘇格蘭領袖,而不是他父親那樣勢利、冷漠的政客。
華萊士的死成就了壹切,也成就了他那顆追尋自由的心...
華萊士的家族註定了威廉·華萊士的不幸。
電影壹開始就表現了蘇格蘭人民為自由所付出的犧牲和英格蘭國王“長腿”的狡詐和殘忍。華萊士的父親和哥哥以及不畏暴政的蘇格蘭人民在反抗英格蘭不公正待遇的戰鬥中犧牲,也就是在那壹晚,在小華萊士的夢中,父與子的對話第壹次揭示出了整部電影的主題“自由”。
父親和哥哥的死也暗示了這個家族抗爭暴政不幸的第壹步;在安葬那壹晚長者用蘇格蘭本土特有的祭奠亡靈的方式緬懷逝者,叔父告訴小華萊士他和他的父親也是用這種方式告慰小華萊士爺爺的,這是第二步。表明整個家族都是不畏暴政之人;
當成年後的華萊士回到故土,三位蘇格蘭長老邀請他參加秘密會議時,華萊士拒絕了,同時他詢問美侖的父親(三位長老之壹)可否將美侖嫁給他,美侖父親回答是他必須證明他能給美侖帶來“幸福”。華萊士回答:“我已經證明了。”美侖父親:“不,妳沒有。”
從這個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得知,美侖父親深知華萊士家族人的秉性--壹種反抗精神,這種精神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為任何事情改變。這個場景也呼應了叔父和小華萊士的對話,再壹次映證了華萊士家族的人都是不畏暴政之人,同時也完成了暗示威廉·華萊士命運不幸的第三步。
華萊士終究會成為壹位英雄,並且用死亡來成就這壹切。
壹個人能成為什麽樣的人,到底是命運的安排還是秉性的註定...
華萊士從平凡到走上英雄之路的導火索是美侖之死。華萊士回到故土其實只想和心愛的女人白頭偕老,可就是這簡單的願望身逢亂世又豈能實現,美麗是壹種詛咒,因為美侖的美麗才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也促使華萊士退去了平凡走上了神聖,重拾家族秉性,順應命運的安排--為愛妻報仇。也正是他這種單刀赴會在英格蘭人眼中看似愚蠢的行為感染了那些長期受壓迫的蘇格蘭人,才使這幫“烏合之眾”變成了所向披靡的王牌軍。當華萊士用地方官處死美侖的方式處死了地方官以牙還牙為愛妻報仇之後,他變得如此無助,心中的怨氣雖得以釋放但也鑄大錯無法回頭,生活沒有了方向,正是眾人的“英雄之子”的歡呼聲才使華萊士感到了欣慰,才使他重拾父輩的信念走上了尋找自由的道路。
在暴政面前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想反抗想抗爭的,但是卻鮮有人敢第壹個吃螃蟹的。在這種形勢下壹個人揭竿而起受壓迫之人肯定是紛紛響應。在暴政面前不乏反抗之人,但缺少能領導反抗的精神領袖。領袖是很容易產生的,但是精神領袖卻不是簡單的通過選舉、推舉、任命這樣的方式產生的。精神領袖的出現帶有壹定的時代性、地域性、階級性和象征性。中國有句古話“時勢造英雄”,其實時勢也需要英雄。英雄是壹定領域人物的傑出代表,他不是個人而是集體的壹個極端表現。威廉·華萊士出現的時代正是英格蘭對蘇格蘭暴政統治時期,長期的壓迫蘇格蘭才使蘇格蘭人中有人敢站出來大聲說“不”;華萊士是蘇格蘭人自然他代表的也是出生在蘇格蘭的人民;蘇格蘭人民長期受英格蘭統治者的壓迫,這種壓迫已經存在數載是壹種積怨,壹種恨的累加,在化解這種積怨上無捷徑可走,更不是壹朝壹夕可以簡單解決的矛盾糾紛,這種恨集中在蘇格蘭的平民階級,在這個階級上也的確需要有人站出來,所以華萊士的出現是壹種必然更是壹種結果;華萊士的口號是表現精神領袖最重要的特征--為自由而戰。
I am William Wallance and I see a whole army of my countryman here in defiance of tyranny.You're come to fight as free man.And free man you are.What will do with that freedom?Will you fight?
-No.Against that?
-NO!We will run,and we will live.
Aye,Fight,and you may die.Run,and you 'll live...at least awhile.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 all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 for one chance,just one chance to come back here and tell our enemies that 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they'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
從這個陣前鼓舞戰士的演講中,能充分體現出華萊士所追求的精神向導--為自由而戰。正是這個簡單的口號成為了蘇格蘭爭取自由的精神信仰。“為自由而戰”在華萊士生前只是壹種鼓舞人心的“集結號”,而在他死後這句簡單的口號上升為全蘇格蘭的精神信仰,指引每壹個蘇格蘭人為自由而奮鬥,這就是精神領袖的力量:人不在了,精神長存。這就是信仰,超越了信念上升成為全蘇格蘭的精神向導,這股力量是不可磨滅的,是無法戰勝的,是充滿強大精神力量的。信仰的力量是精神力量中最強大的,最難以估量的,發揮人的能動性潛質也是最強大的。
信仰不應該被人簡單的理解為宗教信仰。當妳追尋壹種事物的信念成為壹種執著時,那麽他已經成為了壹種信仰。華萊士追尋自由的信念不僅指引他個人也鼓舞、激勵、引導其他崇尚自由的蘇格蘭人,那麽這種被大眾廣泛相信並且追隨的口號就不再是信念而是信仰。信仰是壹種不可動搖的東西,我們會用任何東西去證明他、捍衛他、豐富它以及神話他。就像華萊士殺了10個人,被傳誦成50個甚至是100個。最典型例子我國的英雄:關羽 關雲長,活著為人,死後為神。信仰是為追求壹種不存在而做的努力,在精神範圍內的空白補缺。正是這種缺失我們才努力奮鬥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付出來添補這項缺失。蘇格蘭受英格蘭壓迫和等等的不公正待遇,簡單的匯成壹句話就是“沒有自由”,所以自由才成了蘇格蘭起義的口號,自由才成了信仰,因為蘇格蘭沒有這種東西。
信仰是需要代言人的,就像宗教信仰中基督教需要耶穌像和人間的發言人教皇壹樣,自由需要的是精神領袖。華萊士的出現是壹種必然更是壹種結果。他死後曾經用過的那把大劍更是繼承這種精神上的傳揚,就像“神像”,有了他每個人就有了希望,有了他就能集結更多的自由人,有了他就象征了勝利。在最後漢密斯擲出華萊士的那把大劍在天空中劃出完美的曲線最後穩穩的插在地上時,勝利已經被預示了。其實不需要後面的旁白我們也能猜得到結局--蘇格蘭贏得了自由。
沒有自由我們還能做什麽...
當妳追尋壹種事物的信念成為壹種執著時,那麽他已經成為了壹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