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歷經文帝、景帝兩朝,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深受文景二帝的重視,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內史、禦史大夫等職。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疏《削藩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的觀點,建議景帝應趁早削藩,否則遲則生變,後景帝采納了晁錯削藩的主張,開始著手削藩。
從歷史的結果來看,景帝的削藩效果十分顯著。借助著這次削藩景帝不但趁勢收回了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使大多數的諸侯國都只剩下壹郡之地,據相關統計,漢朝通過這次削藩使直轄的郡從15郡增加至44郡,而諸侯國所轄郡也從42郡減為26郡。同時景帝還趁機收回了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征收賦稅的權力,此後?諸侯王不得復治國?,諸侯王再也沒有過問封國政事的權力,封國所有政事均由朝廷派去的官吏負責,而後?諸侯皆賦?的特權也被取消,諸侯王只保有?食租稅?的權力,即諸侯王只能按朝廷所規定的數額來收取封國的租稅,以此來作為俸祿。
而隨著景帝?削藩?的成功推行,漢中央政權的權力開始被大大加強,反之諸侯王的實力也被大大削弱,自此諸侯國雖依舊存在著,但已是名不副實,相比漢初,此時諸侯國的實際地位基本已與漢郡相當,它已經不再具備同中央正面對抗的條件和實力,已經淪落為被中央政府任意宰割的對象。然而,在漢中央政府取得如此成就之時,力主?削藩?的最大功臣晁錯,他得到的結局卻並非是什麽封侯拜相,名垂青史,而是身背無臣之禮、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斬於長安東市。
現如今,傳統觀點認為晁錯會被腰斬是因為漢景帝為了讓吳楚等七國沒有反叛的借口,從而占據大義,以此來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當時?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景帝曾問策於曾擔任過吳國國相的袁盎該如何解決這件事,為此袁盎獻策:?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漢書.袁盎晁錯傳》),袁盎認為吳楚等七國叛亂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誅殺晁錯,恢復原本的封地,所以只要斬殺晁錯,然後派使者前往七國宣布赦免各國諸侯王,同時恢復其被削奪的封地,這樣就可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亂。
就這樣,漢景帝為了自家的天下,為了不讓自己的皇位被他人所奪,正所謂?晁錯必須死,因為漢朝需要生?。如此景帝最終決定犧牲晁錯壹人來換取七國的重新歸順與天下太平,就這樣晁錯被景帝下令腰斬於長安東市。
以上的解釋就是目前為止最為流行的晁錯被腰斬的原因,但這種解釋其實並不全面。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晁錯被殺前後的來龍去脈,我們就會發現晁錯之死另有原因。
那就是實則非景帝想殺晁錯,而是百官想殺晁錯。
而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歸咎於以下4點原因:
第壹、晁錯無視三公九卿制度,擅自修改國家法令,與滿朝文武形成尖銳的矛盾。
漢初,漢朝對於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與變更是有著屬於自己的壹套嚴格的流程的。在制定國家大政方針時,皇帝會先讓丞相召集眾大臣進行商議,在百官達到統壹的意見後,再交由皇帝裁奪。而後在皇帝批準後,這項國策就會交予有關部門,由他們負責推行於全國。
而當時晁錯只是作為?掌治京師?的內史,他並沒有召集百官商議國家大政方針的權力,更沒有更改國家法令的權力。但晁錯卻多次私自與景帝商議國家法令的變更:?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史記.晁錯傳》)。晁錯這般做顯然已是擅權之舉,是在破壞著朝臣集議制度,故?丞相嘉自絀所言不用,疾錯?(《資治通鑒.卷十五》)。
而他這般枉顧丞相的存在,枉顧三公九卿的存在,自然就引起了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等朝中重臣的極大不滿,如袁盎就?素不好晁錯,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史記.袁盎傳》),當時袁盎就因此事就與晁錯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有晁錯的地方,就壹定沒有袁盎。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晁錯與滿朝文武的矛盾自然就日益加劇。
第二、晁錯提出的削藩之策違背自劉邦就定下的祖制,即皇帝與諸侯王***治天下。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開國之時,為了確保劉家天下的萬世傳承,他制定出了壹系列有別於前代的的全新政策,而這其中就包括?郡國並行制?,它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綜合起來的壹項制度,即壹方面在全國設立由中央直轄的郡,另壹方面又在全國各地分封同姓和異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
劉邦認為秦會滅亡,是因為在叛亂出現時,缺少同姓諸侯王的拱衛,所以劉邦為了避免漢朝也出現這種情況,遂決定在延續秦朝郡縣制的同時繼續沿用西周的分封制,大封同姓諸侯王:?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漢書.諸侯王表》)。就這樣,自劉邦之後,西漢歷代君主都嚴格遵循著?皇帝與諸侯王***治天下?的祖制。
如此,晁錯在當時力推?削藩?,這無疑是違背祖制的做法。
最初,晁錯曾向文帝提過"削藩",但因晁錯的削藩太過激進,且根本無壹套切實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卻不知該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諸侯王劇烈的反彈,就沒有采納。直到景帝時期,因景帝對晁錯十分信任,視其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錯?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史記.晁錯傳》)的建議下,景帝順勢也就同意"削藩"了。
但是,當時景帝雖同意"削藩",可滿朝文武卻是從心底抗拒"削藩"的,時魏其侯竇嬰就表示明確的反對,可因景帝的固執而為,眾公卿也沒有絲毫的辦法,只得同意。此時,眾公卿對景帝已無可奈何,他畢竟是皇帝,為人臣子者總不能記恨皇帝吧!可皇帝雖不能記恨,但對於讓景帝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而執意要推行削藩政策的晁錯,眾公卿對其已是開始恨之入骨。
此外,對於晁錯所提議推行的"削藩",不但滿朝文武表示反對,連他的父親都表示明確的反對,晁錯的父親說:?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史記.晁錯傳》),晁錯的父親認為這削藩不但違背了祖宗之法,還有離間劉氏宗室的意思,這樣下去必定不會有什麽好下場。可晁錯卻並不聽從,晁錯的父親眼見於此,只能是?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漢書.袁盎晁錯傳》)。如此,可想而知當時晁錯因強制推行削藩,違背祖宗之法的做法,其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而後,隨著削藩政策在全國的強制推行,吳楚等國也相繼公開反叛,而此時那些反叛的諸侯王們造反的理由就是?以漢有賊臣,無功天下,侵奪諸侯地,使吏劾擊訊治,以僇辱之為故,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絕先帝功臣,進任奸宄,詿亂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誌失,不能省察。欲舉兵誅之,謹聞教?(《史記.吳王濞傳》),就是晁錯提出的"削藩"離間他們劉氏宗室的感情,更是違背祖宗之法,我們造反就是為了清君側。
第三、吳楚興兵後,晁錯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機攻擊政敵。
吳王劉濞反叛後,其他諸侯王亦迅速響應:?膠西正月丙午誅漢使二千石以下,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然,遂發兵西。?東南少數民族也參與反叛的行列,壹時形勢十分危急。
此時吳楚等七國已是主力盡出,西漢所面臨的情況已是十分危險。可就是如此,晁錯首先想的不是什麽平叛之策,而是想著利用這次叛亂去擊垮政敵。如此,在這緊要關頭晁錯不但不團結壹切可團結的力量,而是枉顧迫切的局勢去為自己的私利而忙碌著,這等行徑無疑是讓自己這本就岌岌可危的位置變得更是水深火熱的,百官也更是唾棄其行徑。
消息傳到長安後,?吳楚反,聞,晁錯謂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謀。?晁錯猶與未決。?(《史記.晁錯傳》),就是晁錯認為吳楚等國的造反跟自己的政敵袁盎有著很大的關系,是因為袁盎收了吳王的金銀財寶,蒙蔽聖聽,從而讓景帝失去了平叛的最佳時機,所以他想向景帝上奏治袁盎的罪。
可還沒等晁錯行動,袁盎就得知此事,於是袁盎就與竇嬰商議,向景帝進言斬殺晁錯,而後袁盎果真也是如此做的,並且袁盎的諫言最終就成了壓垮晁錯的最後壹根稻草。正如司馬遷所言:?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晁錯在關鍵時刻不想著去拯救國家,反而是為私利去行迫害之事,這等行徑最終也讓自己走向了滅亡 。
第四、晁錯欲將景帝推向前線,自己則居守關中指揮文武百官,妄圖躍居百官之上。
晁錯在?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初期,做的最錯的壹件事情就是欲將景帝推向前線,然後自己居守關中指揮文武百官,妄圖躍居百官之上。當時漢景帝與晁錯商議調配兵糧的時,晁錯就向景帝建議?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就是讓漢景帝禦駕親征去平定七國之亂,然後他自己則坐鎮關中,替漢景帝指揮文武百官,鎮守後方。
正如蘇軾所言:?使錯自將而擊吳楚,未必無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晁錯論》),先不說晁錯這般將景帝置於危險境地之中,而自己卻是躲到後方?自固其身?的做法已經讓景帝十分不悅,就單單是他想以?禦史大夫?的身份去行丞相之職權,從而統領百官的做法就已然將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中,要知道此時晁錯和百官已經是水火不容,晁錯之前擅自修改國家法令,枉顧三公九卿等重臣的存在就已經為百官所不容,現在他又想妄圖去領導他們,這就更讓他們為之憎恨。
綜上所述,晁錯之所以會被景帝下令腰斬,雖有讓吳楚等七國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晁錯無視三公九卿制度,擅自變更國家法令,從而引起了以丞相為首的滿朝文武的嚴重不滿,再加上晁錯提出的削藩,從長遠來看雖有利於西漢的統治,但是放在當時卻是有違祖宗之法,且晁錯在推行削藩時又太過急進,壹棒子打死天下所有的諸侯王,不管諸侯王有沒有反叛之心,壹概就是削,如此急躁冒進,不切實際的做法,自然就遭到天下所有人的反對,包括他的父親。
此後,當?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後,晁錯不但始終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反而是先以這個為由頭去對付政敵,如此行徑,就更是引起滿朝文武的不滿。到最後晁錯又想置景帝於危險之中,更妄圖統領百官,這等做法最終點燃了滿朝文武的怒火,他們已經到了非殺晁錯不可的地步。
之後景帝顯然已經意識到不誅殺晁錯勢難平息眾怒,所以也就發出了?顧誠何如,吾不愛壹人謝天下?這樣的感慨(《漢書.袁盎晁錯傳》),而後景帝為了重新贏得袁盎、竇嬰、周亞夫等重臣的信任,畢竟朝廷要想平定叛亂就必須得依靠他們,如果他們不支持景帝,景帝必亡,同時也為了讓吳楚等七國失去反叛的正當理由,景帝最終決定誅殺晁錯。
如此,當?吳楚七國之亂?壹切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晁錯身上時,滿朝文武沒有壹個人為他求情,都想誅殺他的時候,作為晁錯最後的保護傘景帝都對他失望的時候,晁錯被腰斬似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