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作為壹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壹,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壹些什麽特點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篇1

 為孩子們找出壹條捷徑,讓知識變得簡單,讓表達變得順暢,讓課堂變得快樂!這是我對本節課教學的目標定位。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壹首兒童敘事詩,通過記敘“我”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故事,表現了當代少年兒童關愛他人的好思想、好行為,褒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詩歌的第三小節,很值得引導孩子進行說話訓練:“歌聲會領您走進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聲會把您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我是這樣引領孩子們的,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壹下。

 為了打開孩子的想象空間,我問孩子們:如果妳就是蟈蟈,妳最想把盲婆婆帶到哪裏去?有了“田野”的鋪墊,孩子們想到了自己最喜歡的地方:“果園、公園、學校、遊樂園”。在此基礎上,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發了其他孩子的記憶,他們想到了“農田、荷塘、遊泳池”等等地方。接著,我又問孩子們,在果園我們能看到什麽?孩子們回答:看到紅通通的蘋果、黃黃的柿子等等,接著問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們回答起來顯得簡單多了,因為從壹年級開始,我們就對春夏秋冬的景物進行過討論,甚至寫過話。這樣,再來進行“歌聲會領您走進……看到……”這樣的表達訓練,就等於是將兩個問題進行組合,孩子們表達起來得心應手。

 有些孩子的思維比較局限,在特定的環境中如果沒有老師的引路,想象的空間得不到更廣的拓展,所以,我們給他們多壹點扶持,就等於多給他們得到成功的機會,他們的自信就會多壹點,離真正的成功就更近壹點!

 但教學中生字教學不夠突出,聽課老師提出,這是第壹課時,應把握好低年段的教學目標:把識字寫字放在教學任務的首位。大家建議運用字理知識教孩子識字,尤其是本節課的新偏旁“卩”。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篇2

 1、時時處處皆教育,育人應達無痕境。

 當課堂上出現了不和諧音符,如何處理得更藝術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課堂中出現的嘲笑聲,給學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寬容。並在笑過之後,語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發展。

 例壹:壹學生說如果我的隔壁住著壹位盲婆婆,我會帶她去看風景。學生壹片笑聲。我當時沒有否認這種說法,是這樣說的:“雖然婆婆看不到美麗的風景,但她會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現了類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學生真的就懂了嗎?盲婆婆怎麽用心去看?或許可以這樣處理:妳說的很特別,妳會帶盲婆婆到什麽地方去看什麽風景?婆婆用什麽去感覺這些美麗的風景呢?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皮膚感覺……。學生們在笑過之余,思維會被引開,會覺得這樣壹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實並不值得笑,而發言的學生會感到自己的發言得到了老師的承認。被笑的尷尬會壹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給了學生這樣的心理暗示:寬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別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獨特感受的。

 例二:壹學生在讀蟈蟈的叫聲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歡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蟈蟈的叫聲。又引來了壹陣笑聲。我知道這是善意的。怎樣化這笑聲為更有利的資源呢?直接贊揚!妳為什麽要讀得這樣歡快?大家也來做做這只歡快的蟈蟈,改成像他這樣讀讀!讓盲婆婆感受更多的關愛,好不好?讀的情趣被調動起來了了,書聲中融入的情感也會更豐富了吧。

 例三:在老師獎給小朋友“快樂果”,“勇敢果”時,有壹個沒獎到的,也沒發過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聲說:“這樣的蘋果又不好吃。”讓大家又是壹陣笑聲。這笑聲讓我深思:他是為了引起我的註意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嗎?是我滲透給學生讀書的功利性了嗎?是我“心系課件”,沒有關註到每壹個學生了吧。在這笑聲過後我該怎麽辦?孩子的話也提醒了我,物質獎勵不應說在前面,不讓學生養成為功利的目標讀書。在得到獎品的同時,也應對全體同學心存感激,沒有他們謙讓機會,沒有他們默默支持,提出建議,自己的進步從何而來?所以面對大家說上壹句真誠的“謝謝”,真是太應該了!當那位在下面發泄不滿情緒的小朋友聽到謝謝二字時,他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2、字字句句不放過,語言應往規範引。

 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中重視了讓學生說規範的口頭語言。不遺余力,字字句句不放過,重視讓學生說完整的口頭語言,力爭運用積累,流暢優美。在今後的每節課中我都將以此為目標,為向書面語言過渡做好壹切準備。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篇3

 第二次正式開公開課。課題是《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壹首極富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兒的兒童詩。

 我仔細揣摩著該如何才能讓這節課課堂上既紮實又活躍?著實傷透了腦筋。

 詩歌中的婆婆因“盲”間隔了與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蟈蟈”叫聲美妙動聽,如果送壹只給盲婆婆,讓她分享田園情趣,喚起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回憶,能減少壹些生活的缺憾。

 我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切身體會盲婆婆生活的不便:讓學生回家做半個小時盲人,範讀學生做盲人後的感受日記。為詩歌後半部分的教學打下了情感基礎,使學生對盲人產生同情心,引起學生想要幫助盲人的欲望,也自然而然導入課題, 引出 “是誰送的?”“送什麽?”“為什麽送?” 的問題來初步了解課文。

 在精讀課文第壹小節時,我通過課件展示蟈蟈的圖畫,讓學生體會蟈蟈的可愛,抓住“樂呵呵”、“喜滋滋”兩個詞語,讓學生體會“我”把蟈蟈送給盲婆婆的喜悅之情。學習第二小節時,抓住“替我”壹詞,讓學生體會“我”平時可能會給盲婆婆做些什麽事?精讀第三小節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想象蟈蟈的叫聲模仿蟈蟈的叫聲。這歌聲讓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麽?也回想起哪些歡樂的往事?並且讓學生和婆婆壹起想象歌聲還可以把婆婆領進那些畫面?提高學生的想象和表達能力。最後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

 上完這了節課,覺得本課的教學設計存在以不足:

 1、學習指導的思路不夠清晰。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使得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審美力以及情感體驗能力得到提高。我覺得在“超越文本”這方面做的還很不夠。“超越文本”要求我要十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體現新課程“閱讀應該是探索與創造的過程”“閱讀是文本對話的過程”的理念。可能因為從事教育工作時間太短,以後會盡量改正。

 2、學習生字詞語也非常重要。這次應為壹些安排失誤只讓學生讀會了生字詞,本來安排了寫兩個生字的寫壹寫,壹緊張忘了,以後不會發生類似的錯誤了。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我們低年級教研組教研,教研主題為“如何培養低年級孩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由我講了壹節隨堂課——《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上完課,我有壹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仔細想想,教學中雖有成功之處,也不免有壹些失誤。認真總結,將對自己是壹筆寶貴的財富。

 先說說我認為成功的地方吧。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實施以來,我們幾經開始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的學習習慣,如:提前準備、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坐姿端正。有幾個習慣學生養成得還是不錯的。上課前,學生能提前準備好書,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筆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並且靜息等待老師上課。課堂上讀書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自覺地把書立起來,堅持良好的讀書姿勢,而且聽講情緒也比原來好多了。

 在評課的時候,老師們也都能從我的課堂上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有的說我生字教學指導得很好;有的說我讓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記生字,有統籌安排時間的意識;有的說我能運用暗示性的語言,表揚提前預習的學生,對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會起到促進作用。從這些肯定中,我感到很欣慰,多年來,我對語文教學還是積累了壹些經驗的,今後還將繼續進行有益的'探索。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以下壹些方面:

 1、學生傾聽的習慣還不夠好。特別是傾聽老師的要求和傾聽同學的發言。

 2、感知課文內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內涵沒有挖掘出來。

 3、學生在課堂上還會好奇的扭頭看後面聽課的老師,行為習慣不夠好。

 4、學生評價語言匱乏,評價只停留在表面,語言不夠準確,如:讀得不整齊、沒感情、讀得亂。發現別人的優點少,缺點多,不能汲取別人的長處。

 5、老師對蟈蟈和蛐蛐是不是壹種昆蟲搞不太清楚,只得用“課後查資料”化解尷尬。

 本課還可以在如下壹些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在課堂上關註學生傾聽的習慣,認真傾聽老師的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

 其次,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別人。老師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給學生提出壹些具體的評價標準,如評價讀書,可從語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評價。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盲目了。

 再次,備課要深入,老師要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養成提前查資料的好習慣,免得再出現不應有的尷尬。

 總之,以課例為載體,通過上課、評課的教研方式,讓我更加真實、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為今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篇5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壹首詩歌,寫出了殘疾人盲婆婆受到關愛時的幸福神情,同時,壹個活潑可愛,非常有愛心的少年兒童形象也躍然紙上。通過這首古詩的學習讓孩子們學會去關愛別人,尤其是殘疾人更需要我們的關愛,願這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在孩子們身上也能發揚光大。,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系不夠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學生想象,為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情境作鋪墊。

 本節課的課前導入,我註意了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八月十五,團圓、賞月,聯想到盲人看不見光明,怎樣讓他們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過渡到課文中來。這環節耽誤了壹些時間,因為我看到了很多同學的眼神,還沒有全神貫註地進入學習狀態,我就繼續讓他們說自己感興趣的事,等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我才開始教學課文。

 首先,從題目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想想題目意思,理解題目的意圖,這是壹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我讓學生就題目充分提問,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這對把握課文重點,突破難點有很大促進作用。緊接著帶著懸念傾聽範讀課文,給學生思考空間,使學生對全文有了整體感知。

 第二,從字詞過渡過到課文句子的學習。

 抽出適當的時間進行字形記憶這是壹、二年級的重點。我知道這堂課容量很大,就沒有設計寫字環節,把寫字環節拿到第二課時進行,但也想從比較形近字“鄰”“領”這兩個字入手,引導觀察“令”做為壹個字的部首時筆畫的變化從而指導書寫。

 第三,充分利用插圖來理解課文,這就有了兩次插圖的運用。

 第壹次用觀察圖中人物的表情,來思考他們為什麽這麽開心,理解“樂呵呵”、“喜滋滋”的意思,體會幫助別人,特別是殘疾老人,心情是快樂的這種情感,從而引領學習全文。第二次讓學生想象、練說盲婆婆聽了蟈蟈的歌聲仿佛看到什麽美好事物,體會蟈蟈給盲婆婆帶來的快樂。第二幅圖的內容是文章的重點,我設計了“歌聲會領您看到”。這個練習不但讓學生產生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的語言,增長了知識。學生兩次說圖意不是很完整通順,我感受到應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圖之後,應緊跟著出示與圖有關的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作朗讀訓練。

 最後,我設計了拓展延伸,對激發深化提升課文內容起到壹定作用。我借助角色換位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學生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反應,並以某種角色直接進入情感***鳴狀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學生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這源頭活水才能水到渠來。在課堂上,學生真因為體驗了盲人的生活,雖然只是生活的壹隅,但是也足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壹點震撼,也足以讓他們體會到了作為壹個盲人生活有多麽的不便,是多麽的需要幫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幫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領路人。”雖然孩子們只是短短數語,但說出了他們的真實感受。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從中可見他們的感受之深,體驗也切。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篇6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壹首以兒歌的口吻敘述的,充滿童趣,富有愛心的敘事詩。詩句清新,自然。這首詩既貼近學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在講這壹課時,我從朗讀入手,努力搜集與孩子們生活比較貼近的環節,講後心中有許多欣慰與失落。

 壹、適時進行思想教育

 其實,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壹套套的大道理可能無濟於事,關鍵是要抓住課堂中轉瞬即逝的壹剎那,滲透適當的思想教育,在講這壹課時,有壹個環節我印象比較深,在出示課題後,我提問:“小姑娘抓蟈蟈是想做什麽?”孩子們回答:“她想送給盲婆婆”“妳怎麽知道的?”“老師,我提前預習了。”“我就順勢引導說:“老師小時侯也像妳壹樣,喜歡把要學的內容預習壹下,這個方法不錯,”講完這壹課後,孩子們就主動去預習新課文,這小小壹句話,不僅僅讓孩子們掌握了學習方法,而且,對學習真是大有幫助。

 二、註意全面,不慌不忙。

 在講這壹課處理第二小節時,我設計了這樣壹個環節,就是我讀課文,學生們可以做動作,可以出聲音,還可以閉眼想象,然後我就自顧的讀起來,用余光註視了壹下,看有的同學在作動作,我就沒仔細看,其實,和我配合的大多是積極,能力強的學生,而有壹小部分學生在幹自己的事,這是壹個失誤,應該關註每壹個學生,不管遇到什麽,都應該以鍛煉學生為主。

 三、適時點撥,總括中心

 語文課註重的是知識的學習,貫穿以壹定的道理,在講〈送給盲婆婆的蟈蟈〉這壹課時,結尾處處理顯得有些倉促,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註意,不但要註重知識的學習,同時也要重視思想,精神上的引導,這二者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