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沈從文《邊城》的悲劇根源是什麽?

沈從文《邊城》的悲劇根源是什麽?

壹、天命迷信思想

湘西世界在沈從文的筆下是壹個封閉的世界,外來文化不易傳播進來,人們都普遍具有排外心理,而且十分抗拒外面的新鮮事物,因此他們濃厚的封建思想就根深蒂固,他們認為壹切都是天命。

二、主人公主體意誌薄弱

《邊城》是圍繞翠翠與大佬、、二佬之間的愛情糾葛展開的。翠翠的愛情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更不是自主的。翠翠渴望與她中意的儺送有情人成眷屬,***同繼承她祖父的擺渡生涯。但最終有情人沒能在壹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翠翠自身主體意識的薄弱。

在愛情面前,她總躲躲閃閃,不敢正視,更不用說主動追求。她生長在湘西,那種傳統思想深植於她的靈魂中,控制著她的少女情思,致使其在面臨愛情時意識薄弱。正是翠翠的這種性格缺陷,使她的愛情在她壹次次的躲閃中與她失之交臂。

三、現實層面中名利的沖突

邊城人民的心是善良的,人們相互之間是尊重的,但在現實沖突面前,在金錢與利益面前,人們顯得卻又是那麽的脆弱。沈從文之所以在文中強調了渡船與碾坊的對立,是因為他對現實社會中文明、金錢、實利侵蝕下自然純樸民風喪失的痛惜。

金錢與名利在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使翠翠在現實面前感到自卑與渺小,它使老船公在現實面前感到仿徨與無奈,它更使儺送這個孝順的孩子在不願違背父親意願下,負氣離開。

擴展資料

《邊城》寄托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壹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欲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

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