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第壹回,最大的感受是認為“天子不重賢而重奸人,讓百姓人心思亂,已至不祥之事出現”。有大青蛇從梁上飛下;下大雷大雨加冰雹、地震、海水泛溢;雌雞化雄;黑氣飛入溫德殿;有虹於玉堂;山崩裂等。張氏三兄弟巧得無書,要推翻漢朝建他們自己的王朝,於是漢帝要發榜招募義軍,於是又引出了劉關張三引起結義,又引出曹操。這小說的開篇之作引出了以下故事。 開篇之作: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壹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成了千古名段。
第壹段恰恰又寫出了各人物的性格特點:劉備善動口,不善於動手,多愁善感。關羽:英勇、大膽、敢做敢為。張飛:魯莽、大膽。曹操:老奸巨滑、聰明。這便是各人的性格特點了。
還有,張角得天書之時那華南老仙對他說:“……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民異必,必獲惡報“。而張角後來竟說:“……若不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這張角若當了皇帝就等於萌了異心。雖說漢朝也很腐敗,但也輪不到他去改朝換代呀,何況他說:“乘勢取天下”“可惜”證明也說明他的狼子野心,這樣的皇帝能比漢桓帝好到哪裏去呀?也就是說,他成為反國逆賊,真是活該,真是活該!!!
從文中,得幾處知識:劉備字玄德,張飛字翼飛,關羽字雲長,曹操字孟得,小名阿瞞。
這便是我從《三國演義》中第壹回中所得的知識、教訓了。
第二回 讀後感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是壹個令人喜愛的角色,他和關羽壹樣,壹生打過許多漂亮的勝仗,立下了卓越功勛,被稱為“萬人敵”。
讀了《三國演義》第二回,我更看到了張飛“嫉惡如仇”的壹面,他遇著不平的事便拔刀相助,決不留情。當他知道督郵對老百姓很殘暴時,他怒鞭督郵以示懲罰,不是劉備出來勸阻,早就把他打死了。和《水滸傳》中的李逵壹樣,痛恨奸臣、貪官汙吏,是壹個具有叛逆性格的草莽英雄形象。
我們不業應該向張飛學習嗎?學習他的嫉惡如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或許我們不能在小偷搶錢包時阻止小偷,也不能和小偷展開搏鬥,但能在高年級同學欺負低年級同學時主持公道,或去向老師匯報。這盡管不能算大事,但也算見義勇為。
張飛的優點不僅僅如此,盡管他很莽撞,民間多稱他為“莽張飛”,但和他的莽撞連在壹起的是他知錯就改的性格,在“古城會”中,張飛的知錯就改令每壹個人都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做人不夠誠實。張飛對關羽不信任,因為關羽是從曹營來的,以至關羽斬了蔡陽,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他沒有忘“桃源結義”的“義”時,張飛蔡悔恨自己的魯莽。
張飛的優點還有很多,別人對的就要學,張飛知錯就改的性格也值得我們學習,人總是會犯錯的,犯錯並不可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我要向張飛學習,學習他的快人快語、爽直公平、嫉惡如仇、從善如流、機巧,不僅和張飛壹樣優秀,還要比他更優秀,改掉自己粗心大意、驕傲的壞毛病。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肯定有缺點也有優點,人優不優秀在於優點的多少。即使有很多的知識,但連壹點自理能力也沒有,那又有什麽用呢?當然也談不上優秀。
我壹定要學好知識,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學會自立,象張飛壹樣,做壹個為人正直、爽直公平、嫉惡如仇、善惡分明、聰明機靈的男孩,讓我更優秀!
第三回 讀後感
第五回 讀後感
《三國演義》第五回主要有2個著名故事——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
關羽溫酒斬華雄這壹段寫的栩栩如生,僅用幾個詞就寫出了當時的激烈場面,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天摧地塌,嶽撼山崩,是這段的點眼之筆。“釃”“提”“擲”更寫出了關雲長的英勇、大膽。這也正是“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可見關羽比那些認為厲害的人要強好多。
三英戰呂布,那三英?、劉玄德、關雲長、張冀飛。這回關雲長出動還有那二人僅與呂布打平手,可見呂布有這三兄弟的優點,所以能以壹對三,如果他投靠劉備,起碼能與趙雲平起平坐吧!這走馬燈壹般廝殺讓觀戰之人看呆了,誰也想不到壹個步弓手壹個馬弓手會如此這般的厲害。
現在來說,華雄和呂布誰更厲害?我認為呂布更厲害,不僅僅因為他能以壹對三,因為他有耐心,可以打的時間長壹點,而華雄是快刀斬亂麻,快快了事為目地的去打,壹半真才實學,壹半的魯莽,而呂布有真才實學,能又打別人又護自己,比華雄強百倍而不止,我是這樣認為的。
從這壹篇開頭來看,曹操的組織能力比較強會想辦法,而且遇事會思考,重用賢人,如李典、夏侯敦,這對他以後統壹有較好的幫助,而且他能讓人臣服,他讓衛弘把家底拿出買東西,衛彌照辦,想壹想,壹個人把自己壹生的錢捐了,要有壹定的思想準備的,可見,曹操有多少大的信任度呀!也難怪他手下有這麽多可用之材,可信之將呀!
第八回 讀後感
呵呵,好壹個連環計,好壹個美人計。英雄因為美人而成為了狗熊,這是本回的壹個中心,壹個重中之重的要點。
王允,明白二人的心思,知道二人的喜好,故以美人誘之,董卓、呂布也太沒自制力了,竟上了王允的當,去破壞父子關系,這僅僅是為了壹個不屬於自己的美人兒。王允太聰明太厲害了,而且心存國家,為救國向壹個比自己低不知多少倍的壹個妓女,下跪,雖說有些不好意思,但畢竟也是被逼無奈呀!也是可以諒解的了,何況這是壹個多麽明智之舉呀!
再說壹個中國四大美女之壹的貂嬋,她的作用是讓董卓、呂布反目成仇,她是壹個兩面派,即誰也不得罪,誰也得罪的人,她在鳳儀亭與呂布幽會,她要投湖之類的舉動讓呂布更喜歡她,是她與呂布相處的點眼之筆,而且她更偏向呂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呂布勇力,才敢與父親董卓相鬥而董卓有資本,有能力把董卓揍壹頓,而呂布只有忍氣吞聲的份兒,他不敢把父親怎麽樣。這兩個男子漢受不住貂嬋的美貌,也難怪,貂嬋是“壹點櫻桃啟降唇,兩行碎玉噴陽春”呀!這讓哪個男人不動心呀!!
最後,呂布還是怕董卓,兒子畢竟怕老爸,呂布在戰場上威風,在家裏軟弱,害得失去心愛之人,而又不能訴說,也難為他了。
王允太聰明,貂嬋太美麗,呂布太軟弱,董卓太厲害,唉!
第九回 讀後感
今讀到第九回,讀完這回,我不反拍案叫絕,他讓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篇中,有壹個地方讓我回味,就是董卓與貂嬋開玩笑說把她給呂布,貂嬋大驚,這“大驚”二字用的妙,開始,我想,這貂嬋大驚,她驚的什麽?現在,明白了,有2層意思,第壹,如果把自己給呂布,那爭吵就沒了,自己就沒什麽用了,不能給義父王允機會讓他高興了,那麽,不但自己不幸福,那王允就白費那兒,多腦細胞了,而且王允的計劃就全泡湯了。所以貂嬋以自刎相逼,為什麽?萬壹董卓不打算改,自己不就白死了!不會的,因為她已明白董卓的心了,董卓,是不會輕易讓壹個閉月羞花,沈魚落燕的美人去死的,所以貂嬋已明白自己死不了,而偏要做樣子與董卓看,以讓他打消把自己送給呂布的想法,仍去做呂布、董卓之間的引火線,只要有壹點熱度,兩個會打起來的,而且,呂布是百分之二百可以贏得這場比賽的,因為呂布還是比較年輕的。
還有壹個地方,讓我大為震驚,在呂布贏了這場“比賽”之後,董卓死後競暴屍於市,無人收斂,屍大都稱賀,而對屍體也十分痛恨,為什麽?我記得說周武王死後,家家穿孝,日夜哭泣,人們自動去武五墓前磕頭像自己的親人死了似的。周武王與董卓壹比,天壤之別,但同為做人,幹嘛不做好人呢?其碼,不要落壹個暴屍於市的下場吧。“得民心者百姓愛,失民心者眾民恨”,帝王都如此,庶民,豈敢不如此?
好好做人吧!
第十八回 讀後感
今讀完第十八回,也正確無誤的認識了別人認為老奸巨滑的曹操。
有兩個地方讓我對曹操產生好感:
第壹,當操軍行至育水這個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驚天動地,這僅僅是為了壹個將軍,“男兒有淚不輕彈”而曹操竟在三軍面前哭的驚天動地。又令屯住軍馬大沒筵,吊奠典韋的亡魂,吊奠完之後,又吊奠侄兒曹安與兒曹?,並陣亡軍士和壹匹大宛馬,發現沒有?這曹操先奠吊壹個將士後奠吊自己的親人和軍士與馬,可見曹操看來壹個將士比兒子要強的多,而且,讓親人與馬同奠吊,也說明了這馬對曹操的重要,所以,讓兒子、侄兒與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與奠吊,不僅為了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為了給三軍做樣子,來說明堂堂丞相是仁義之人。
第二,那個郭奉孝當馬屁精,說曹操的十大好處,又以袁紹來反襯,又拍馬屁又說操的能勝之因,還向讀者說明曹操的長處、特點。我總結壹下曹操的長處。第壹,體任自然。我看來,是比較體任自然的,第二,順率。曹操,挾天子以令軍閥,後來把天子殺了,要說順率,劉備比曹操更順率;第三,猛糾曹操治軍嚴明,是不錯;第四,外簡內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輒行,是的,有了計策,無論好壞,只要有利,曹操壹定用。第六,以誠待人,對,曹操待許攸時就高興的鞋都沒穿。第七,慮無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況。第八,浸潤不行,曹操也很少聽信徭言。第九,法度嚴明,當他下令不讓軍隊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壹下,就要用軍法除之,以身做責,很是法度嚴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眾,曹操是挺會用兵的,總的來說,曹操的長處是: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這十方面,這曹操也真是厲害。
曹操太偉大了!!
第十九回 讀後感
讀完這回,我深深為呂布死亡而感到悲傷,但,畢竟是無法改變的。
我很佩服呂布,當他發現自己沈迷於酒色時就馬上改正,逐下令飲酒者皆斬。當侯成追殺後槽人,把馬奪回之後要慶賀,用什麽慶賀?用酒,又想呂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問可不可以破例,呂布就生氣了,要把侯成斬了,後眾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來把馬追回是壹件好事,可招來五十大板,這事讓誰遇上,誰倒黴。這也寫出了呂布的兩個特點,第壹,紀律嚴明,第二,愛惜臣民。呂布也算英雄吧!!
那個陳宮很執固,而且不願被擒,被擒之後,寧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義。如果活下來,壹定能與關雲長平起平坐,可憐已入黃泉,無回頭之路了。而且陳宮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開口,伸頸就刑可以表現出來。
有壹個地方,很是搞笑,呂布叫劉玄德大耳兒,我開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兒,劉備長相很怪:生得身長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看來,呂布叫劉玄德“大耳兒”是有講究的了。以後讀書要讀的細壹點。
還有壹個地方,讓我看了十分吃驚;當劉備住劉安家時,劉安因沒有肉而把自己的妻子殺了,把胳膊上的肉割下來,吃了。真是……,唉,無話可說。為了壹個僅小有名氣的人,殺了自己的親人,真是狼獸不如,幸好,劉安沒跟著劉備,說不定,有壹天會把劉備也殺了呢。
人心呀,難以猜測。
第二十回 讀後感
讀完第二十回,我不僅為劉備當“皇叔”的“不易”而啞然失笑,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
我想,劉備這個皇叔當的太勉強了,也就是與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著,為什麽讓劉備當皇叔呢?劉備的優點可以幫漢朝打敗曹操,但當大臣的壹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較少,於是皇上讓劉備以皇叔的身份幫助他,這樣,可以減少對曹操的恐懼,發揮常水平,從而讓劉備承擔起拯救漢王朝的堅巨任務!
當曹操約請漢獻帝去打獵,曹操的馬與漢獻帝的馬的馬頭之間之差壹個馬頭之距,意思是說,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當漢獻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時,曹操要皇上的弓箭,壹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賀,以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壹步上前,擋在前面,受百官祝賀,這表現了他對皇上的不屑壹顧。之後,不把弓箭還給漢獻帝,反而占為已有,沒有絲毫猶豫,漢獻帝也沒有阻止,這明顯表現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與漢獻帝平起平坐,妳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也就是曹操想要當皇帝,當九五之尊的人。
唉,“國家昏亂有忠臣”國舅董承就是壹個“忠臣”。是壹個有心無力,有名無實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壓著,壹個人的力量微小,眾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為救國展開“戰爭”,但壹定會失敗,因為歷史是無法改變的。
第二十壹回 讀後感
讀完這壹回,我十分佩服劉備的鎮定、智慧。又用壹件小事證明曹操對士兵,將士的態度。還有,曹操的壹段話,就基本上確定了他統壹時各軍閥的消滅順序。
劉備為了不讓曹操起疑,在家裏幹那些奴隸活。為什麽不養花養魚之類的,非幹這力氣活呢?因為他這樣,讓曹操認為他在低三下四的幹不該自己幹的活,自然對自己也低三下四,壹可避免曹操來找劉備麻煩,二可避免曹操對他的懷疑,有利於董承之類的人來往,商量大事,這對劉備,反曹人等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曹操講去征張繡時,士兵口渴,騙大家去吃,於是士兵有了力氣,口中有唾就不渴了,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我想,這等於是騙了士兵,如果再有士兵渴時,再用此計壹定不會成效,而且多幾次這樣的經歷,大家就不相信曹操了,曹軍就不擊自垮了,但怎麽說曹操還沒笨到家,所以,不到被逼之時是不會用這“殺手鐧”的,曹操的做戰和策略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還有,當正其開始“論英雄時,壹定把劉備嚇的不輕,而且寫出了曹操對壹些人滿不在乎,有袁術、袁紹、劉景升、孫伯符、劉季玉、張繡、張魯、韓遂等人,而對劉備則高看壹眼,在將來曹操建國時,這幾個人加上劉備,是曹操的阻礙,其中,心腹大患就是劉備。
為劉備祈禱吧!
第二十五回 讀後感
讀完這回,伉領教了雲長的忠,程昱的陰,雲長的英勇,曹操的小心。
雲長的忠表現有三點,第壹,在關公在屯土山約三事時,有二條表現了他的忠,雲長兄降漢帝,不降曹操,忠於國知劉備不落,不管千裏,便當辭去,忠於人。關雲長剛正不阿的表現就是——忠心。第二當曹操賜戰袍於關雲長,關雲長接受,但把戰袍穿在裏面,外面仍是劉備給他的戰袍,不忘兄長之恩,時時想念兄長。這是關雲長的忠心的表現——想念。曹操忙壹場,他“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這正是關雲長忠心的表現。
本回中有惜刀殺人壹計——程是說:“劉備若在,必投袁紹,今若使雲長破了袁紹之兵,經必疑劉備而殺之矣。備既死,雲長又安往乎”。我想,如果劉備真的死在這壹計上,那雲長也壹定不會放過曹操,因為雲長也是有頭腦的。
當關雲長誇張飛時,曹操大驚,心想以後如果遇到壹定要小心,把這話寫在衣服底上,這寫出了曹操的細心、認真,我不如他。他把話寫在袍底,又記住這話,又不失“尊嚴,這個法兒真妙”!!
這壹回,還有壹個重點——斬顏良.顏良與華雄壹比,就比不去了,這也壹定讓人看呆了,關公太厲害了。
第二十六回 讀後感
讀完這壹回,深為關雲長的刀法而折服。
“暫顏良,誅文醜”兩名大將,被袁紹視為左膀右臂的兩名大將,讓關雲長不費吹恢之力的殺了,不得不說,關雲長被叫做“武聖”,真是名不虛傳。關雲長“下刀”有三個要點:“穩、準、狠”。只有“穩”才能手起刀落,將對手斬於馬下,否則當他再斬時,他的小命就可能保不住了。“準”,同樣要找敵人的弱處,否則如果內穿護身甲,就白斬壹刀,同樣會丟掉小命。對敵人,要狠,否則敵人狠了自己便弱了,如果斬時有憐憫之心,那日後麻煩大了,會後悔的。關雲長值得每個人學習。無論對學習功課,還是對待敵人。
還有壹人承認了關羽是“武聖”,這人是袁紹,他說:“吾得雲長,勝顏良、文醜十倍也”!可以他對關羽的佩服已入本三分。試想,壹個顏良和文醜加起來可把敗十幾個“上將”哪壹個關雲長就可以打敗曹操了,當然是單挑。而且,看樣子,那個人得了關雲長,打仗就有了三分底氣,畢竟他是世人皆知的英勇無比的將士。
最後,關公還是守大義,去找他的頭頭——皇叔劉備了,曹操雖不樂意但在小山頭上約的三事自己答應了不得不照辦,但又不明說。別人都說曹操是奸人,可我認為他和關雲長壹樣,是正人君子,只是在利用別人而已。
我佩服關雲長,更佩服曹操。
第二十七回 讀後感
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真是太厲害了,充分表現了關雲長的英勇、大膽、自信、穩重。
過五關斬六將,哪五關?東嶺關、洛陽、汜水關、滎陽、黃河渡口。哪六將?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秦琪。
在東嶺關,關雲長與孔秀打,並不精彩,但頗有溫酒斬華雄之像,也反襯出關雲長的刀法如何精辟,看!“兩馬相交,只壹合,鋼刀起處,孔秀屍體橫馬下。”壹刀就結果了孔秀的性命——誰叫他如此執固呢?這樣活該。
在洛陽,有孟坦和韓福來當那個“托兒”,“托出了關雲長的英勇,孟坦被斬成兩段,試想這要多大的力量呀!當韓福向他射了壹箭,而且是盡力身了壹箭,中關公左臂,按說,他該像別人中箭壹樣落下馬來,可這鋼鐵漢子毫不在乎,用口拔出那箭,血流不住都毫不在意,並能給自己報仇,把韓福也殺了。
在汜水關,卞喜軟硬兼用,可毫無作用,畢竟“邪不壓正”,壹個叫普凈的和尚告訴關公卞喜的惡意,關公才有所重視。不能太看表面,要看人心呀!
對要看人心,在王植的滎陽哪裏也有壹個好人——胡班,他告訴關雲長王植的惡意,關公馬上收拾出城關公的小命是胡班救的,關公壹定不會忘記自己的恩人。
在黃河渡口,那個秦琪也沒用,只會說漂亮話,沒真才實學,被壹刀了斷了性命。
寫完,我忽想起壹句話——“狼面對羊,不論是壹只還是壹群。”
第三十六回 讀後感
這壹回,有兩個要點,第壹,寫單福——也就是徐庶,他的才能無法在劉備這裏繼續幫劉備;第二,寫單福推薦孔明來幫助劉備,***商大業,***成大事。
單福的周易真是厲害,能知未來之事,才避過了敵人的偷襲;他精通八卦,才破了那“八門金鎖陣”,可惜他的老母被曹操捉去,當了誘耳,來釣這徐庶這條重量級大魚。忠孝不能兩全,要我,我也會選孝,畢竟是人之常情,畢竟那是生我養我最關心我的人,親人只有幾個,天下英雄才子有好多。不過這徐庶也是倒黴,忠孝兩不全,在曹操那裏吃白飯,在幾年之後,他不發恢作用那在曹操眼裏就是飯桶,毫無價值,說不定,還會成為與劉備相通的壹個大大的間諜。
好在因禍得福,失去壹條鯉魚,換來壹條大鯨魚,失去徐庶,要得到諸葛孔明,並不是壞事,何況徐庶在曹操那裏毫無用處,只是壹個好看的擺設而已,“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伏龍、鳳雛二人得壹,可安天下。”這足以證明徐庶與諸葛孔明壹比就比下去了。
不過當徐庶去臥龍岡見孔明時,孔明已明白劉備壹定比不過曹操,壹定會先倒下,但劉備的人品會讓他考慮,可見人品的重要。
為劉備能知孔明而高興吧!
第三十七回 讀後感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壹個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評論,真了不得;臥龍岡上劉備三次訪賢,說明這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媽媽真的太剛烈了,寧死不讓自己成為奸臣,而且對兒子要求嚴格,要求他有作為,要輔佐明主。當兒子徐庶被人騙時,她勃然大怒,她罵的徐庶拜伏於地不敢仰視,說明徐庶怕媽媽,徐母的話都是對的。徐庶“降曹”之後,徐母引以為羞辱,自盡了,啊,她是壹個多麽仁義的人啊!竟死了,說明了徐母的剛烈。賢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說劉備去臥龍岡去找諸葛孔明,曾見到六個人,以為是諸葛孔明,劉備都認為是諸葛孔明,可都不是,劉備懷疑壹定有根據呀,他們壹定也十分有才華孔明壹定更有才華,這六個人給孔明當“托”,來反襯孔明的才華,來證明臥龍的才華。劉備這兩次來都沒見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親人朋友倒見了不少,在這種環境下,在這眾人影響下,諸葛孔明壹定吸收他人之長處,最厲害,這壹點深深吸引著劉備,才讓他三番五次的來諸葛亮出山相輔,與他***商大業,***成大事。
也許是劉備壹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訪賢士,打動孔明,但願他下次在家。
第三十八回 讀後感
劉備三顧茅廬,方請動大賢,真不壹般;孔明二次外出,測驗那大賢,真不簡單。
劉備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找那孔明,如果是常人,比如說張飛,第壹次還好,第二次說把孔明喚來,第三次說去放火,可見如果是常人,壹定請不動諸葛孔明。再者以壹個君主去拜訪壹個住草廬的人這事就少見,再加上第壹次沒見著,第二次還沒見著,第三次見著人家在睡覺,讓拜訪他的人立於門外。平常人拜訪了,但是,友人時,友人要出門迎接,可壹個君主拜訪壹個先生,卻要在門外等,真是太不像話了。不過這也正好證明了劉備的誠心,打動諸葛孔明出山相輔,***商大事***成大業。
當孔明與劉備回到新野,他們同吃同榻,這又表明了劉備對孔明的尊敬。之後,孔明說什麽,劉備就怎麽做,這孔明從山間野夫,壹下跨到能與君王平起平坐的軍師、丞相。我不僅想:當時,說不定還有更多的諸葛亮等待賢君明主支“開發、利用”呢!
壹個女子,為報夫仇,想出妙計,她是——徐氏,壹個來亞於徐庶的媽媽徐母的壹個女子,真是國的英雄。壹個大膽,聰明的女英雄,比奸臣庸臣強多了,女子不可忽視。
向劉備學習耐心,向孔明學習語言表達,向徐氏學習大膽。
第四十壹回 讀後感
讀完這壹回,我佩服劉備的仁義,佩服趙子龍的英勇、忠誠,鄙視曹操虛偽,唾棄劉琮的軟弱。
劉備的仁義人人皆知,所以當他“逃難”時,民從大呼道:“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更表現了他的“以民為本”的政策。如果劉備“以已為本”為原則那人們不相信他,那麽,人心分離,他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當劉備明知帶著百姓,行軍很慢的時候,他還是選擇帶著百姓,他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天下,是為了給百姓壹個可以安居樂業,幸福生活,沒有戰亂的地方。有大仁義者,劉備也!
我佩服趙子龍,有這麽大的責任心。當我不到自己要保護的人——劉備的家人時,就敢到愧疚,之後盡為尋找,當找到甘夫人,就下馬泣哭,以表道歉,而且壹路上,殺盡了曹操的幾名大將,有淳於導、夏候恩、晏明、張合、馬延、張覬、焦觸、張南、鐘紳等人,而且有8個人是他邊抱阿鬥邊打贏的,真是不容易啊!
曹操太虛偽了,劉琮給他開城門,他不感謝,反而至他於死地,他還不如動物呢!太無恥了,僅僅是為了以絕後患,唉,世上還有這樣的人,真是形同無有呀!!!那劉琮也真是的,讓他幹什麽就幹什麽,他姓劉,去投劉備多好呀!不去倒好了,被自己幫過的壹個人給殺了,不僅殺自己,還連累了老母,真軟弱,真懦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面內自省也!
第四十二回 讀後感
讀了這壹回,有壹個地方讓我很不明白——劉備為什麽把趙雲辛辛苦苦救回的小公子阿鬥擲於地上,又罵了幾句呢?
經過反復思考、閱讀,我認為他是在安慰趙雲,也就是兒子與大將相比,大將更重要壹些。而當時保護劉備妻兒是趙雲的任務,當兒子失散,把他找回,也是趙雲的正當工作,而安慰趙雲,說糜夫人死了阿鬥還活著,妳把他救回來就很好了,或者說妳沒有必要去救,只要妳活著,比什麽都好。但是劉備這樣做,會不會讓趙雲傷心呢?妳看,趙雲費九牛二虎之力才救出的小主人,劉備竟不屑壹顧的擲在地上,這也說明了救他回來多此壹舉嗎?劉備這樣太不禮貌了。
不過張翼德不費壹兵壹卒就讓曹操退兵,並少了壹員大將,這真是太厲害了,只說了三句話,而大體意思是壹樣的。試想壹聲雷,只會把人嚇壹跳,而張飛說三句話把壹個人嚇死,這要多大的聲音才可以呀!如果舌戰群儒時,孔明寫稿,讓張翼得讀,嘿嘿那白面書生,就嚇死了十多個了吧!
看的出來曹軍很怕孔明,壹有特殊情況,就有人說:“又恐是孔明之計”或“此恐是諸葛亮之詐謀,不可輕進”等等,太可笑了。
劉備身邊的“英才”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