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最大的財富是智慧的勵誌故事有哪些?

最大的財富是智慧的勵誌故事有哪些?

洗澡水的漩渦和蚯蚓的分布

有壹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於100個問號之後。”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於從細小、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於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來說,是壹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缸的塞子壹拔,水嘩嘩地流走……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註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時針的!

這是為什麽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他設計了壹個碟形容器,裏面灌滿水,每當拔掉碟底的塞子,碟裏的水也總是形成逆時針旋轉的漩渦。這證明放洗澡水時漩渦朝左,並非偶然,而是壹種有規律的現象。

1962年,謝皮羅發表了論文,認為這漩渦與地球自旋有關。如果地球停止自轉的話,拔掉澡盆的塞子,不會產生漩渦。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於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謝皮羅認為,北半球的臺風都是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壹樣的。他斷言,如果在南半球則恰好相反,洗澡水將按順時針形成漩渦;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謝皮羅的論文發表之後,引起各國科學家的莫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論斷完全正確。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聯想到地球的自旋問題,聯想到臺風的方向問題,並做出了合乎邏輯的推理,這正是他目光敏銳、善於思索的體現。

無獨有偶。在近百年前,壹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他指出,美國東海岸有壹種正蚯蚓,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正蚯蚓,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密卡爾遜無法回答這是為什麽?

密卡爾遜的論文,引起了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註意。當時,魏格納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的起源問題。他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很有限,無法跨渡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是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壹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壹,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壹書。

魏格納從蚯蚓的分布,推論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正說明:他的成功在於從問號中尋求真理。

勵誌箴言

洗澡水的漩渦和蚯蚓的分布,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科學並不神秘,科學並不遙遠,真理常常就在妳的身邊,就看妳有沒有壹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壹個善於思考的腦子。

用提問思維法找出問題的最終原因是什麽?

世界著名的日本本田汽車公司,曾經使用過提問創造思維法來找出問題的最終原因,從而使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

有壹天,豐田汽車公司的壹臺生產配件的機器在生產期間突然停了。管理者就立即把大家召集起來,進行壹系列的提問來解決這個問題。

問:機器為什麽不轉動了?

答:因為保險絲斷了。

問:保險絲為什麽會斷?

答:因為超負荷而造成電流太大。

問:為什麽會超負荷?

答:因為軸承枯澀不夠潤滑。

問:為什麽軸承不夠潤滑?

答:因為油泵吸不上來潤滑油。

問:為什麽油泵吸不上來油?

答:因為抽油泵產生了嚴重的磨損。

問:為什麽油泵會產生嚴重磨損?

答:因為油泵未裝過濾器而使鐵屑混入。

在上面的提問中,主要用“為什麽”進行提問,連續用了6個“為什麽”,使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在這些提問中,若當第壹個“為什麽”解決後就停止追問,認為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換上保險絲。這樣,不久保險絲還會斷,因為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勵誌箴言

在解決問題時,要多問幾個為什麽,做到“追根問底”,這樣才能使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盡量消除可能的隱患。

海水為什麽是藍色的?

有成就人往往喜歡思考,經常問“為什麽”,而且對別人提出的問題也非常關註。

1921年,印度科學家拉曼在英國皇家學會上作了聲學與光學的研究報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國。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壹對印度母子的對話引起了拉曼的註意。

“媽媽,這個大海叫什麽名字?”

“地中海!”

“為什麽叫地中海?”

“因為它夾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

“那它為什麽是藍色的?”

年輕的母親壹時語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壹旁饒有興味傾聽他們談話的拉曼。拉曼告訴男孩:“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這壹解釋。它出自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勛爵,這位以發現惰性氣體而聞名於世的大科學家,曾用太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的理論解釋過天空的顏色。並由此推斷,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所致。

但不知為什麽,在告別了那壹對母子之後,拉曼總對自己的解釋心存疑惑,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湧現出來的“為什麽”,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壹名訓練有素的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那種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為之壹震!

拉曼回到加爾各答後,立即著手研究海水為什麽是藍的,發現瑞利的解釋實驗證據不足,令人難以信服,決心重新進行研究。

他從光線散射與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運用愛因斯坦等人的漲落理論,獲得了光線穿過凈水、冰塊及其他材料時散射現象的充分數據,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顯出藍色的機理,與大氣分子散射太陽光而使天空呈現藍色的機理完全相同。進而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壹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統稱為“拉曼效應”,為20世紀初科學界最終接受光的粒子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30年,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史上第壹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

勵誌箴言

生活中到處都有機會,如果妳認真傾聽別人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直到得到滿意答案為止,就可能取得驕人的成就。

牢門上的暗碼鎖

從前有個國王,有什麽事要辦總是依靠自己的丞相。但他後來漸漸地開始懷疑起丞相來了。心想:“他的權力是不是太大了,今後是不是還忠實於王室?”為了試試他,國王將他軟禁在壹個相當舒適的地牢裏,牢門上有壹把暗碼鎖。國王對丞相說:“如果妳能夠讓自己出來,就將妳官復原職。”

丞相檢查了那把暗碼鎖,計算壹下,總***有28萬種可能的組合。他又算出,按照每分鐘試壹個暗碼的速率,每天工作八小時,最遲能在六百天後獲得自由。

丞相精確地安排了試破暗碼的計劃,他掛起日歷,壹門心思地幹了599天。最後壹天的中午,他放下剩下沒試的幾種暗碼,吃光了獄卒送來的便餐。

飯後,他高高興興地又繼續工作。到了4點59分,只剩下最後壹種暗碼未撥動,他自信地微笑著,立即將最後壹個暗碼撥出來。

但是,鎖沒有被打開。他敲了敲鎖,它鎖得牢牢的。丞相無可奈何地靠在沈重的大門上,大門卻慢慢地打開了。他仔細察看了牢門,這時才發現,當他被關進來的時候,國王就命令不要把門栓插上,而鎖根本沒有上暗碼。要是丞相早知道這樣,他第壹天就可以走出牢門。

勵誌箴言

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被表面的困難嚇倒,要冷靜下來,努力嘗試壹下最簡便的方法。

壹個攀巖的女孩

妳擁有的永遠是有限的,但利用有限的條件卻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奇跡來,妳相信嗎?聽聽這個故事也許大有益處。

故事說的是壹個攀巖的女孩,她喜歡挑戰自己的極限、挑戰自然的極限。

這壹天,她獨自攀上了壹個高達30米的懸崖。

她解下系在腰間的那根繩子,準備收拾起來,以備下去時再用,壹不留神,繩子順著山崖滑了下去。

她趕緊去抓,但是已經太遲了,轉眼之間,繩子已經掉到地面上了。

她急得滿頭大汗。

難道今天只能死在這裏嗎?正在這時,她看到遠處有壹個牧童,她趕緊大聲呼救。

牧童跑了過來,他向上看了看,然後迷茫地搖了搖頭。

懸崖太高,根本無法營救!女孩也急得手足無措,難道今天只能困死在這裏嗎?突然她靈機壹動,她對牧童喊道:“別著急,我有辦法!”

她剪下壹縷頭發,壹根根地系在壹起,結成壹根幾十米長的細繩,從懸崖上垂了下去。

牧童則把地上的那根繩子劈成壹縷壹縷的細繩,系在頭發上。

輕輕壹用力,女孩就把這根細繩拉上了山崖。

之後,牧童又把較粗的繩子系在細繩下面那壹端。

就這樣,最後,女孩終於把那根粗繩拉了上來。

她把這根粗繩在山崖上固定好,順著它,女孩從懸崖上滑了下來,脫離了險境。

勵誌箴言

妳所擁有的壹切條件,都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哪怕脆弱的頭發,也能為妳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跡!當妳走投無路,當妳身處絕境,不妨打開妳的心靈,打開妳的頭腦,向自己求助,天無絕人之路,辦法總是會有的。

因為妳受的教育太多了

壹位美國汽車修理師有壹個習慣,他愛說笑話。有壹次,他從引擎蓋下擡起頭來,問壹位博士:“博士,有壹個又聾又啞的人來到壹家五金店買釘子,他把兩個手指頭並攏放在櫃臺上,用另壹只手做了幾次錘擊動作,店員給他拿來壹把錘子。他搖搖頭,指了指正在敲擊的那兩個手指頭,店員便給他拿來了釘子,他選出合適的就走了。那麽,博士,聽好了,接著進來壹個瞎子,他要買剪刀,妳猜他是怎樣表示的呢?”

這位博士舉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幾次剪的動作。

修理師壹看,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啊!妳這個笨蛋。他當然是用嘴巴說要買剪刀呀。”接著,他又頗為得意地說:“今天我用這個問題把所有的主顧都考了壹下。”

“上當的人多嗎?”博士急著問。

“不少。”汽車修理師說,“但我事先就斷定妳壹定會上當。”

“那為什麽?”博士不無詫異地問。

“因為妳受的教育太多了,博士,從這壹點上就可以知道妳不會太聰明的。”

勵誌箴言

富蘭克林說:“知識不等於聰明。勤於思考是避免愚蠢見識的唯壹途徑,千萬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智商。”

正確地進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條件

愛因斯坦的成功,首先應歸功於他的正確的思考和創造力。

有壹次大發明家愛迪生滿腹怨氣地對愛因斯坦說:“每天上我這兒來的年輕人真不少,可沒有壹個我看得上的。”

“您斷定應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標準是什麽?”愛因斯坦問道。

愛迪生壹面把壹張寫滿各種問題的紙條遞給愛因斯坦,壹面說:“誰能回答出這些問題,他才有資格當我的助手。”

“從紐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裏?”愛因斯坦讀了壹個問題,並且回答說:“這需要查壹下鐵路指南。”“不銹鋼是用什麽做成的?”愛因斯坦讀完第二個問題又回答說:“這得翻壹翻金屬學手冊。”

“您說什麽,博士?”愛迪生打斷了愛因斯坦的話問道。

“看來我不用等您拒絕,”愛因斯坦幽默地說,“就自我宣布落選啦!”

愛因斯坦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強調不能死記住壹大堆東西,而是要能靈活地進行思考。

愛因斯坦認為,正確地進行思考,是追求機會至關重要的條件。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壹點也看不出來有什麽天才,到3歲的時候,還不會講話。6歲上學,在學校裏成績非常差,壹上課就是被批評的對象,老師還說他永遠也不會有什麽大的出息。大家壹致認為他是壹個天生的笨蛋。

但,愛因斯坦在12歲的時候,就已經決定獻身於解決“那廣漠無垠的宇宙”之謎。15歲那壹年,由於歷史、地理和語言等都沒有考及格,也因為他的無禮態度破壞了秩序和紀律,他被學校開除。

愛因斯坦非常重視思考和想像。他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壹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16歲時,他喜歡做著白日夢,幻想著自己正騎在壹束光上,做著太空旅行,然後思考:如果這時在出發地有壹座鐘,從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時間會怎樣流逝呢?

從此,他開始了他的科學遠征。他設計了大量理想實驗,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為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勵誌箴言

靈活地進行思考對壹個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壹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壹個問題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逐漸邁向壹個個人生的高峰。

跨越生命中的障礙

有壹條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壹個沙漠。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吧!”當它決定越過這個沙漠的時候,它發現它的河水漸漸消失在泥沙當中,它試了壹次又壹次,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大海。”它頹喪地自言自語。

這時候,四周響起了壹陣低沈的聲音:“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沙漠,那麽河流也可以。”原來這是沙漠發出的聲音。

小河流很不服氣地回答說:“那是因為微風可以飛過沙漠,可是我卻不行。”

“因為妳堅持妳原來的樣子,所以妳永遠無法跨越這個沙漠。妳必須讓微風帶著妳飛過這個沙漠,到妳的目的地。妳只要願意放棄妳現在的樣子,讓自己蒸發到微風中。”沙漠用它低沈的聲音這麽說。

小河流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放棄我現在的樣子,然後消失在微風中?不!不!”小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概念,畢竟它從未有這樣的經驗,叫它放棄自己現在的樣子,那麽不等於是自我毀滅了嗎?“我怎麽知道這是真的?”小河流這麽問。

“微風可以把水氣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到了適當的地點,它就把這些水氣釋放出來,於是就變成了雨水。然後這些雨水又會形成河流,繼續向前進。”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小河流問。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沙漠回答。“不管妳是壹條河流或是看不見的水蒸汽,妳內在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妳會堅持妳是壹條河流,因為妳從來不知道自己內在的本質。”

此時在小河流的心中,隱隱約約地想起了似乎自己在變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風帶著自己,飛到內陸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變成今日的河流。於是小河流終於鼓起勇氣,投入微風張開的雙臂,消失在微風之中,讓微風帶著它,奔向它生命中(某個階段)的歸宿。

我們的生命歷程往往也像小河流壹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成某種程度的突破,往理想中的目標邁進,也需要有“放下自我(執著)”的智能與勇氣,邁向未知的領域。當環境無法改變的時候,妳不妨試著改變自己。

勵誌箴言

為了達到目的,有時我們要懂得變通,懂得順應潮流,才能找到壹條生存之道。學會轉換思維,靈活地跨越生命中的障礙對壹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讓規則見鬼去吧

指揮官曾孜孜不倦地教導飛行員:要熱情飽滿地成隊列飛行。他壹再強調,飛行時不管出現什麽情況,都必須保持隊列,堅決服從隊長的命令已成為飛行時的本能,不可能有任何選擇余地。

有壹次,漢德聽到壹位年輕的飛行員問指揮官:“如果領航撞上了山崖該怎麽辦?”指揮官思索片刻,立即問答道:“我情願在山崖邊看到四個壹字排開的洞。”

這就是原則。這件事給漢德和那個年輕飛行員上了生動的壹課,指揮官的話同那壹次次嚴格的隊形訓練壹起,深深地刻在漢德的腦海深處。

在壹次飛行中,漢德和同伴排成壹字形縱隊,他排在第三位。壹字形縱隊要求第二架飛機與領航飛機的右翼間距少於6英尺,第三架飛行左翼距第二架飛行右翼也是6英尺。

他們在暴風雪中飛回基地,盡管氣流幹擾很大,但他們仍以500英裏的時速保持著優美的隊形。正當漢德集中精力飛行時,領航瞥見了下面雲層間的黑洞,開始迅速迫降。他自信將會有更惡劣的天氣,因此急呼指揮中心取消原來的飛行計劃。

原飛行遵循IFR規則(即飛行中心通過雷達監控指揮飛行)。取消巧R就意味著轉為可視飛行,飛行中心不再進行監控。IFR壹經取消,飛行就完全由飛行員自己控制。

他們的領航是壹個相當自信的指揮官,對穿破雲層安全著陸很有把握。當他發現雲層中的洞居然是壹個“黑洞”時,他壹定相當驚訝,因為這意味著有更惡劣的天氣會緊隨其後。在那壹刻,作為飛行員,總會想起壹句老話:聽天由命吧!

他們盡可能保持隊形飛行。然而由於沒有任何指示,他們都有些暈頭轉向,就像置身於調酒器中。當他們沖進厚厚的雲層時,漢德就看不到另外的兩架飛機,視野極其有限,四周茫茫壹片。然而,他們的距離始終如故,作為飛行員,要不惜壹切代價保證精確飛行。

飛機在漢德的視線中忽隱忽現,接著他看到領航機和第二架飛機,其座艙蓋間距大約六英尺左右。在這樣的緊急關頭,即使兩架飛機不相撞,也將失去最寶貴的機會。

漢德決定打破常規,按自己的方式行事:“讓規則見鬼去吧。”他將飛機拉起,點燃再燃裝置的同時迅速跳傘。他已經決定,凡事都講究時間、地點,此時此刻就該把隊形拋到腦後去。

漢德沒有同領航通話,但確信,他在黑洞的另壹邊壹定很吃驚。天氣是如此之惡劣。大約壹個半小時後,漢德在軍官俱樂部看到了領航,壹瓶酒已喝掉了壹半,他們都躲過了壹場空難。盡管他們曾經歷過嚴格的隊形訓練。他們都是將三者融會貫通:天賦(技藝高超、反應敏捷的飛行員),知識(無休止的飛行訓練)和閱歷(與死神打交道)。

在危急時刻,他們的天賦和求生本能使他們走出死亡線,避免成為隊列飛行和數百萬美元飛機的犧牲品。

勵誌箴言

任何個人,在危機來臨時,都要想到打破常規。實際上,世界上的許多奇跡都是不遵守“常規”的結果。

逃出烈火的魔爪

秋天南美洲的大草原好像是壹片金黃色的海洋,這裏是遊玩的好地方。

這天,壹群旅客在這壹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快樂地追逐嬉戲,為自然博大、壯麗、充滿生機唱著頌歌。

忽然災難降臨了——他們的身後驀地竄出壹團大火,風也呼嘯了起來,為烈火助威,風風火火,直向旅客們撲來!仿佛有壹條巨蟒在用它的壹千張嘴吹著火焰。

這些旅客從沒見過這狂暴肆虐的場面,驚慌失措地亂奔亂跑。但是,越來越旺的火勢來得更猛更快。看來,無論妳怎麽跑,也是難逃出烈火的魔爪。

就在這死難臨頭的驚險時刻,壹位老獵人出現在遊客們的面前:“各位,別跑了,大家還是聽我的話,動手拔掉這壹片幹草,清出壹塊地面來。”

遊客們見是壹位老獵手,覺得他經驗豐富,就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腳地猛幹起來,很快就清出了壹大塊地面。

火是從北面燒過來的,老獵人讓大家站到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並把草堆搬到北邊去。他默默地望著漸漸靠近的大火,仿佛在沈著地對待快撞到槍口上的野獸壹般。

遊客中有人恐慌地問:“老獵人,火再燒過來怎麽辦?”

“別急,我自有辦法。”壹會兒,大火快燒近時,老獵人才拿了壹束很幹的草點燃起來,堆在遊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燒著了,竟然逆著風迎著大火方向燒去。這兩股火立刻打起架來。火勢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給遊客的空間越來越大。兩股大火鬥了壹陣子,終於“精疲力竭”,慢慢地熄滅了下去。

只剩下大股黃褐色的煙柱,還在草地上不住地盤旋上升。

當獲救的旅客向老獵人討教“用火滅火”的奧秘時,老獵人深深地籲出壹口氣,說:“在烈火上面的空氣受熱後會變輕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氣就會去補充。這樣,在火的邊界附近,壹定會有迎著火焰流動的氣流。等到我們北面的大火接近我們的草堆時,我把草堆點燃後,那麽,我們這邊的火,就會朝著風的相反方向蔓延開去,兩股火後面的草都沒有了,就會漸漸熄滅,當然,火不能點燃得太早,也不能太遲。”遊客們恍然大悟。

勵誌箴言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水火不相容”;只有思路開闊的人,才能夠想到以火滅火。

富翁考驗兒子的辦法

兩個兒子大了,壹個富翁老了。

這些日子富翁壹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讓哪個兒子繼承遺產?富翁百思不得其解。

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時代,他忽然靈機壹動,找到了考驗他們的好辦法。

他鎖上宅門,把兩個兒子帶到壹百裏外的壹座城市裏,然後給他們出了個難題,誰答得好,就讓誰繼承遺產。

他交給他們壹人壹串鑰匙、壹匹快馬,看他們誰先回到家,並把宅門打開。

馬跑得飛快,所以兄弟兩個幾乎是同時回到家的。

但是面對緊鎖的大門,兩個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試右試,苦於無法從那壹大串鑰匙中找到最合適的那把;弟弟呢,則苦於沒有鑰匙,因為他剛才光顧了趕路,鑰匙不知什麽時候掉在了路上。

兩個人急得滿頭大汗。

突然,弟弟壹拍腦門,有了辦法,他找來壹塊石頭,幾下子就把鎖砸了,他順利進去了。

自然,繼承權落在了弟弟手裏。

勵誌箴言

人生的大門往往是沒有鑰匙的,在命運的關鍵時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規的鑰匙,而是壹塊砸碎障礙的石頭!

伊勒市的地方法規

在丹麥的伊勒市,養狗的人家很多,影響衛生,阻礙交通,還造成不少糾紛和事故,真是狗多為患,而且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壹些不養狗的人見別人養狗了,不免要受其害,於是也養起狗來。

市政當局對這種情況非常擔心,但根據法律,又沒有禁止養狗的條文。這該怎麽辦呢?

那時候,私人轎車還沒有發展,上街出門,大多數是乘公***汽車的,養狗的人便帶狗同乘公***汽車。市政當局便在乘車問題上找到了禁狗的突破口。

於是市政府公布了壹項地方法規:狗與人不能壹同乘車,要分別開來,如果狗單獨乘車也要買車票,按狗的只數計價。如果它與主人壹同乘車,狗則作為人的隨身攜帶的行李。這樣就把狗與主人分開了。

而實際上,丹麥政府的法律規定,公***汽車上是不能帶行李的,也沒有專門安放行李的位置,伊勒市的這個地方法規雖沒有說不準狗乘公***汽車,但事實上狗再也無法乘車了。

狗不能乘車,對狗主人來說,非常不便。他們探親訪友,到公園遊玩,到廣場散步,如果不帶著狗同行就少了樂趣;步行的話,人累狗也累;放在家裏又不放心。與其如此麻煩,倒不如不養狗的好。於是養狗的人也就少了。

伊勒市的地方法規看來很荒唐,居然讓狗單獨使用現代化的交通設施,但養狗為患本來就是荒唐的事,他們也就用“荒唐”的法規來治理。這叫“以毒攻毒”,使狗主人哭笑不得。

更為“荒唐”的是,國家規定公***汽車不準帶行李,而地方法規則要將狗作為“行李”。這個規定,確也似是而非,狗不是人,是人隨身攜帶之物,不是“行李”又是什麽呢?伊勒市政府用這種似是而非的法規達到了禁狗的目的。

勵誌箴言

每個人都必須依法辦事。但妳可以靈活用腦,“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法則”。

張巡巧用草人

唐朝中葉,安祿山發動叛亂。叛軍壹路上勢如破竹,這壹天來到了雍丘。著名將領張巡率領雍丘軍民進行了積極的抵抗。守衛戰堅持了40多天,城中的箭都已用完。張巡叫士兵們紮了壹千多個草人,給草人穿上黑衣,系上繩子。晚上,叫士兵提著繩子把草人從城墻上慢慢放下去。圍城的叛軍以為是唐軍偷越出城,壹陣亂箭射去。等草人身上紮滿了箭,士兵們再把草人拉上城來。這樣反復好多次,得到了十幾萬支箭。

秘密泄露出去,叛軍才知道張巡用了草人借箭的計策。又壹天夜裏,只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