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詠 史》 唐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譯文:縱覽歷史,凡是賢明的國家,成功源於勤儉,衰敗起於奢華。為什麽非要琥珀才能作枕頭,為什麽那鑲有珍珠才是好坐車?想要遠行,卻沒遇見千裏馬,力單勢孤,難以拔動蜀山猛蛇。有幾人曾聽過舜帝的南風歌?只有在蒼梧對翠華蓋哭泣份兒。
2. 《入京詩》 明 於謙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礙閻羅話短長。
譯文:蘑菇、絹帕和線香是供人們日常使用的,如果都被做官的拿去用來討好上司,那就會給人民的生活所需帶來困難。自己壹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會讓老百姓指戳脊梁。
3. 《書端州郡齊壁》 宋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譯文: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講直道是立身的宗旨。好木料終成棟梁,好鋼材堅強不屈。倉多存糧偷吃公糧的鼠雀高興,野無雜草常啃青草的兔狐發愁。牢記先賢留下的立身處事的教導,決不能讓後人想到我而覺得羞恥。
4. 《石灰吟》 明 於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壹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5.《書端州郡齊壁》宋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譯文: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講直道是立身的宗旨。好木料終成棟梁,好鋼材堅強不屈。倉多存糧偷吃公糧的鼠雀高興,野無雜草常啃青草的兔狐發愁。牢記先賢留下的立身處事的教導,決不能讓後人想到我而覺得羞恥。
擴展資料:
有關廉潔的典故:
1. 楊震暮夜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妳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於是楊震得號“四知太守”。
2. 壹錢太守
東漢時,壹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壹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壹錢太守”。
3. 以廉為寶
春秋時,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壹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4.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壹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壹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妳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壹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不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壹首詩:“古人雲此水,壹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6. 包拯《誡廉家訓》
北宋包拯,他為官清正廉潔是婦孺皆知的,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包拯壹生,身居高位,大公無私,痛恨貪官汙吏,到了晚年,擔心後人會出不肖之徒,於是就在家中立了壹塊石碑,上面鐫刻著著名的《誡廉家訓》以警戒後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後代子孫中有貪汙受賄者,不能被稱為包氏後代,甚至死後,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從此訓令者,壹概不是包公子孫。”
7. 壹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高宗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