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概述李嘉圖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在分析與應用於要素收入分配時的區別

概述李嘉圖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在分析與應用於要素收入分配時的區別

分析如下:

要素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意指在壹定時期內經濟活動成果在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分配,經濟主體主要包含不同的生產要素,因此,當多個要素配合進行生產時。

產出所帶來的收益則須分配於不同的生產要素。在對國際貿易的要素收入分配進行分析時,工人、資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往往是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本文的收入分配也講圍繞這三種生產要素進行分析。

為了簡化在分析時的描述和歸類,當壹個國家對商品的生產需要多種不同的生產要素時,他們會被分入“特定要素”和“流動要素”。特定要素只能用於生產壹種商品,而流動要素可以用於生產多種商品。

假設壹個國家可生產兩種商品——棉布和糧食,生產棉布需要投入資本(K)和勞動(L),而生產糧食需要投入土地(T)和勞動(L),此時勞動就是流動要素,而土地和資本就是特定要素。然而,“特定要素”和“流動要素”這樣的概念只有在進行多個要素生產時才會運用,對於單壹要素生產的市場來說無需討論這個問題。

對於不同的要素來說,收入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比如,“土地”這壹生產要素的收入就是“租金”,“資本”的收入是“利息”而“勞動”的收入則是“工資”。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交易均有“貨幣”作為媒介產生的,因此在現實中不同形式的要素收入也都體現在了“貨幣”這壹個計量方式上了,這也方便了我們後續的討論。

李嘉圖模型

李嘉圖模型應用於對於單壹要素進行生產的市場,因此就也不存在“收入分配”這壹問題,因為所有的收入都將歸於壹種生產要素,然而,國際貿易對於單壹要素收入的影響也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假設壹個國家(本國)只用勞動這壹種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產出有葡萄酒(w)和奶酪(c)兩種商品,因此葡萄酒和奶酪的生產投入就要從這個國家的勞動總供給(L)中進行分配。對於不同商品的生產,勞動力的生產率也不同。

李嘉圖模型中的要素收入。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對於單壹要素進行生產的市場,所有的收入都將歸於壹種生產要素,因此這壹市場中供需關系所決定的市場價格即為這壹生產要素的收入。由於本國決定利用這壹生產要素進行兩種商品的生產,我們還需要考慮多少資源分別被投入生產葡萄酒和奶酪。

在壹個競爭的經濟中,供給取決於生產者為實現收益最大化所做的努力,因此,供給就是由勞動力的流向決定的,而勞動力的流向則取決於兩個部分的相對工資率,即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

假設Pc和Pw分別為奶酪和葡萄酒的價格。由於生產1單位的奶酪需要的投入,因此生產奶酪每小時的工資率為Pc/。同理,生產葡萄酒的工資率為Pw/。

因此,當本國的奶酪的相對價格高於機會成本時,本國就專門生產奶酪;而當奶酪的相對價格低於機會成本時,本國就專門生產葡萄酒。

若此時不存在國際貿易,則產品的相對價格等於相對單位產品勞動投入,即本國將同時生產奶酪和葡萄酒,所以要素收入取決於這兩種商品的市場價格。

國際貿易下李嘉圖模型中的要素收入。

假設某壹外國也同樣生產奶酪和葡萄酒,其奶酪和葡萄酒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分別為和。假設本國奶酪的相對勞動生產率高於葡萄酒的相對勞動生產率。

因此,本國在生產奶酪上就具有比較優勢。若不存在國際貿易,各國奶酪的相對價格由各自的相對單位產品勞動投入決定。

不僅如此,國際貿易還會使得消費可能性擴張,由於相對價格趨於聚斂,各國都只專業化生產單位產品勞動投入相對較低的產品,因此本國消費者可以在TF下進行消費,外國消費者可以在T*F*下進行消費,因此更多的交易產生,勞動所有者(工人)所獲得的總收入增加。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了“特定要素”和“流動要素”這兩個概念,若本國只生產糧食和棉布兩種商品,那麽生產棉布需要投入資本(K)和勞動(L),生產糧食則需要投入土地(T)和勞動(L),此時勞動就是流動要素,而土地和資本就是特定要素。

因此,要分析這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只需要分析當“勞動”這壹特定要素在部門間轉移時商品的產出組合是如何變化的。特定要素模型就利用了這壹點。

若此時勞動資源從糧食部門轉移至棉布部門,新增的投入就會增加棉布的產出,產出的增加量就是棉布部門勞動的邊際產量MPLc,並且要使棉布的產量增加1單位,就必須多投入1/MPLc的勞動。同時,糧食部門的產出會減少,減少的量為糧食部門勞動的邊際產量MPLF。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要素收入。

由於勞動力市場是商品市場的衍生市場,因此企業(資本所有者)會根據棉布或糧食的價格變化決定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假設所有的產出價值均歸勞動所有,即勞動力的工資率為產出和產出價值的乘積。

若兩種商品的價格發生了同比例變化,比如同時上升10%,那麽兩條需求曲線都會上升10%,工資率也會上升10%,此時,因為工資率和產品價格均上升10%,實際工資率沒有任何變化,所以勞動所有者的實際收入不會增加。

同樣地,由於各部門所雇傭的勞動量不變,實際工資率不變,因此資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實際收入也不變。因此,任何壹種生產要素的實際收入都沒有發生變化。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是用各國之間的資源差異來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學說,而這壹模型的基本假設是:全部的生產要素在長期都可以在部門間進行流動。

在所有的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兩要素經濟模型”是最簡單的壹種,也是本文中所詳細分析的壹種。這壹模型涉及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及兩種生產要素。

在模型中,我們假設所有的生產要素都是可以在各生產部門之間進行流通的,比如,資本和勞動既可以用於生產棉布,也可以用於生產糧食。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的要素收入。

由於在兩要素模型中,生產者可以選擇任意的生產要素投入組合,他們就會根據要素的相對成本決定使用更多的何種資源進行生產。在本情境中,生產者會根據資本和勞動的相對成本,即要素價格的比率W/T決定生產為“資本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

圖中的FF曲線和CC曲線分別代表了要素價格與糧食/棉布生產中所用勞動與資本的比率之間的關系。因此,棉布的生產時勞動密集型的,而糧食的生產時資本密集型的。

此時,相對價格的提高會使用兩種商品衡量的實際工資提高,並使用兩種商品衡量的實際租金降低,從而提高工人的購買力,即提高勞動的實際收入。然而,由於商品的生產由勞動和資本***同完成,當勞動的實際收入升高時,資本所有者的購買力就會下降,即資本的實際收入會降低。

總結

總的來說,李嘉圖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所應用的場景假設和條件不同,情況的復雜程度也不相同。李嘉圖模型主要研究了單壹要素產業中,相對價格對商品相對產量的影響,從而影響這壹單壹要素的收入情況。

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研究了多個不可流動要素在多個商品的生產中,相對價格變化對各生產要素收入的影響;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主要研究了多個在長期能自由流動的生產要素在多個商品的生產中,相對價格變化對各生產要素收入的影響。

以本文的情景為例,在李嘉圖模型中,勞動是唯壹的生產要素,生產可能性邊界是壹條直線,因為糧食的機會成本不變。然而,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其他生產要素的加入使得生產可能性邊界變成了曲線,反映了勞動的邊際收益遞減。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與李嘉圖模型的區別在於,前者對生產要素的使用有選擇空間,即側重用來生產給定數量的糧食或棉布所使用的土地或勞動的數量,而不是生產這些糧食或棉布所需要的要素數量。

從現實角度來看,後兩種模型更貼近當今國家內部對商品的生產和國際貿易的局勢,在對現實案例的分析中會更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