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壹個人必須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誌向,必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
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原文是: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擴展資料: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壹封家書。諸葛亮壹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壹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壹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誌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