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學目標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誇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了解時代背景及、賦
1、阿房宮,秦始皇所建造的宮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滅亡時猶未完成。阿房者,壹說:“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四阿旁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為了建築阿房宮,秦發“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工程浩大,耗費民力財力極多,加劇了當時的社會危機,促使農民起義的爆發。秦亡後,此宮為項羽所焚,現尚存夯臺基。這個歷史教訓,就是杜牧在賦中所表現的諷喻意義。
《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先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
2、賦
何為賦?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是古文中介於韻文之間的壹種特殊文體。也就是要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誌在行文上更註重描寫、鋪陳、誇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壹篇文賦。賦在結構上壹般可分為三個部分
前面有序,說明作賦的緣由,用不押韻的散文或駢體文;
中間是賦的本身;
後面有“亂”或“訊”的部分,對全篇作小結。
三、學習重點
1、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壹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壹層(段首前12字建宮背後的巨大背景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鹹陽”)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布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壹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荒淫、奢靡。宮中生活
三層(余下各句)從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珠寶陳設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壹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的罪行。
橫征暴斂,揮霍無度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以致眾叛親離。
縱欲紛奢
三層(余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秦皇無道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勿蹈覆轍
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
壹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
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
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
寫建築
全貌
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
細繪極盡鋪陳誇張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寫建築、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
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
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
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壹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麗,僅用了壹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築的?為什麽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壹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
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裏”,言其占地之廣,
“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
“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
外觀
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精巧工致)
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精巧。繁多)
內部歌舞盛況
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
“壹日之內,壹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壹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4、問題,此處說曖後來又為何說冷?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壹日之內,壹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①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淒淒”的感覺,這是壹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
②有人回答第壹個問題,說用“冷袖”,是因為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回雪,歌聲遏雲”(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回雪”(張衡詩句)。
③我的看法是,前壹句的“歌臺”、“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為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後壹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壹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壹宮內,則正在演奏淒冷的歌舞,這就給人壹種“在壹日之內,壹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④還是以歌舞盛況寫宮殿宏偉
讀並體會其中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四、詞語、句法,等基礎知識探討
1.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要求反復研讀三遍。具體進程是:
第壹遍,借助註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著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後,教師對壹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
第二遍,借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著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後,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壹題;
第三遍,借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著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後,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關於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重點詞語:
“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註釋為“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註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註釋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回旋”(“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①兩段分別從哪壹方面描寫阿房宮?
②兩方面又各從哪些方面鋪陳誇飾?目的.是什麽?
③從思路看,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麽?
兩段分別寫
宮殿建築、
所鋪陳誇飾的壹些方面,是要極力寫出亡秦統治者所追求的,是規模的宏大壯偉,樓閣廊檐的精妙密集,長橋復道的美麗冥迷,歌臺舞榭的繁多美盛,而這壹切,是不惜傾“六王”的財富,“四海”的人力、物力來興建的,可見他們“紛奢”到了什麽程度。
宮內生活,
主要寫宮人,其次寫珍寶。寫宮人,所鋪陳誇飾的,是要突出她們來源之眾廣,生活之空虛,命運之悲慘,來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惡到了什麽程度;寫珍寶,所鋪陳誇飾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惡到了什麽程度。這兩段屬於“體物”部分,是後面議論部分的基礎,它的作用,是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滅亡這壹中心思想的揭示預作鋪墊,給讀者以充分、具體、形象的感受。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先提示兩點:
①基本上按上面兩段內的層次(即提綱所列要求要點)押韻,其所以不完全按層次用韻,是因為還須兼顧駢散結合相比喻、排比的運用等具體情況;
②所用韻腳依據的是中古音韻,不是明、清以來的音韻,和現代語音更有區別;押韻的方法也和律、絕句詩不同,不是壹韻到底,而是中途轉韻。
具體用韻情況如下:
第1段:“畢、壹、兀、出、日”押韻;“陽、墻”押韻;“閣、啄、角、落”押韻;“龍、虹、東、融”押韻;“淒、齊”押韻。
第2段:“孫、秦、人”押韻;“妍、蔫、年”押韻;“營、英”押韻;“年、山、間”押韻;“石、礫、惜”押韻。中間“明星熒熒”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個分句是壹組排比句,叠用“也”字代韻,增強了排比壹氣呵成的氣勢。
④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燦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壹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壹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於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啟下文。所以,作者緊接著便是寫美女望幸。這壹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著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為後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壹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壹斑。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
第壹遍,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後教師提出若幹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並略作點撥;
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後教師提出若幹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略作點撥。
關於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註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註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後巡行天下,分天下為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眾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壹種嚴刑。
“壹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為“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註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後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條。註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弦嘔啞”——“管弦”,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暇”的本義是“閑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註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為“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入,但第三個“後人”是指另三個“後人”更後的人。後壹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為鑒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關於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第3段:“奢、家、沙”押韻;“女、縷、語”押韻、“怒、固”押韻;“舉、炬、土”押韻。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韻。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壹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誇張的描繪。這種鋪陳誇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壹氣貫通,文意鮮明,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法,如虛詞“也”、“焉”的運用和用少量長句來收束鋪陳,加上靈活的用韻、換韻,這就使語句既具駢文的鏗鏘音調,又使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具有散文靈動多變的特點。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妝鏡的繁、多,用“綠雲”來比喻頭發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煙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由於具有上述句法、修辭、押辭、押韻等方面靈活運用的特色,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誇飾,卻不顯得浮靡,有著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復誦讀,就會體會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
第壹遍,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後教師提出若幹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並略作點撥;
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後教師提出若幹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略作點撥。
關於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註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註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後巡行天下,分天下為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眾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壹種嚴刑。
“壹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為“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註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後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條。註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弦嘔啞”——“管弦”,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暇”的本義是“閑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註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為“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入,但第三個“後人”是指另三個“後人”更後的人。後壹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為鑒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明確:第3段側重於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導致農民起義,阿房宮毀滅;
第4段側重揭示秦與六國自取滅亡的教訓,諷勸“後人”要引為鑒戒。後壹段是對前壹段的拓展、推論。
(2)兩段的表現手法有什麽區別?為什麽寫法不同?
明確:第3段的表現手法是夾敘夾議,重點仍在鋪敘,但以議論為框架、脈絡;
第4段則純為演繹、推斷。兩段之間,前壹段是後壹段的鋪墊,不采用鋪陳的方法淋漓盡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後壹段,道理已明,再寫就成贅疣,話說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嘆。
(3)第2段是怎樣緊承上兩段的?句法和表現手法有何異同?
明確: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敘,轉入對秦亡教訓的議論,並領起後文壹嘆再嘆的筆調。這壹段,同前兩段壹樣,也運用了駢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鋪陳、誇張,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筆法更多,散文的氣脈更足,“文賦”的特點更為鮮明。
(4)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麽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壹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裏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壹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余裏的阿房宮,也在壹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沈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蕩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壹炬令人可惜,顯赫壹時的秦壬朝毀於壹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壹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3.指導通讀全文,歸納、拓展。
關於思想內容。
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麽?與《六國論》比較,有何***同特點,各篇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哪裏?
點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阿房宮營建的極盡豪華,宮內生活的荒淫奢靡,對人民殘酷壓榨的鋪陳描繪,揭示秦皇的自取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二篇的
***同點,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為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有為而發,規勸當朝要引為鑒戒。
不同點:
②蘇洵《六國論》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作者沒有像舊時代許多作家那樣,總是從鞭撻強秦暴行的角度立論,而是第壹次從“六國破滅”的內部因素的角度來立論,對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諸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③《阿房宮賦》是壹篇“賦”,但議論的成分就占了壹半,可以說是用賦體的形式來寫論文,這寫法本身就具獨創性;其次,它的獨創性還表現在作者是選擇壹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為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為秦皇驕奢淫逸的象征,作為秦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為秦王朝覆滅的標誌,這種立論方式更是獨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