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駘”字基本含義為劣馬,亦喻庸才,如駑駘、羸駘;引申含義為馬銜脫落。在現代漢語中,“駘”多用作形容詞,如:駘駘、駘蕩。
組詞:蕩駘、駘蕩、駘宕、駘背、哀駘、駘浩、駑駘、駘佗、駘_、朽駘 兵相駘藉、駘背鶴發、黃發駘背
造句:
漫步堤上,看曉霧中西湖蘇醒,新柳如煙,春風 駘蕩 ,好鳥和鳴,意境動人,故稱“蘇堤春曉”。
兩人在寬闊平整的官道上縱馬疾馳,兩邊綠楊聳翠,春風 駘蕩 ,又想起捉弄那狗官之樂,都不禁放聲大笑,暢懷適意。
李賢會意,背負蓮花戒向山洞行去,向裏窺視,洞內物事窈然深藏,暖風 駘蕩 ,轉過洞口,依言將山門挪回。
壹個滿臉滄桑,黃發駘背,身軀僂屢的老人,隨意站立。
出處: 明 - 陳繼儒《讀書鏡》第四卷:“自竹馬遊戲,以至駘背鶴發,其相與周旋。”
同音字有:_ 邰 _ 苔 薹 太 _ 臺?駘?_ 擡 _ 汰 _ _ _ _ _ _ 炱 _ 臺 泰 態 態 肽 胎 鈦 臺 _ _ 酞 跆 鈦 鮐 臺 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