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杜麗娘慕色還魂

杜麗娘慕色還魂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

故事梗概

此劇描寫了官宦之女杜麗娘壹日在花園中睡著,與壹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郁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托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唱詞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飛暮倦,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第十出 驚夢

影響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壹舉超過了另壹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壹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壹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壹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臺上。

戲劇

《牡丹亭》是昆劇中的經典劇目。石淩鶴改編的贛劇弋陽腔《還魂記》,被拍攝成彩色電影,亦曾被臺灣導演陳國富引申發展出電影『我的美麗與哀愁』。

又名《還魂記》,湯顯祖的代表作之壹。《牡丹亭》***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劇情梗概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壹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壹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壹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壹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壹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圓滿解決。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問世後,盛行壹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甚至有讀者為之斷腸而死。 據比湯顯祖稍晚的沈德符記載,《牡丹亭》壹出,“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這充分體現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代《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