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指的是駕駛馬車的技術。
禦,“禦”的範圍就是駕駛,但是無論在現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駕駛學”和政治、領導、和管理學領域的“駕馭學”。
中國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趙襄王學禦於王子朝”和“田忌賽馬”,這說明,駕馭之術不僅僅是壹種鬥勇,更是壹種鬥智,包含對某壹問題在運籌學、駕馭學、領導學方面的綜合最優化。
禦就是駕車,這是當時的“士人”的基本技能,因為當時的戰馬和戰車的多少與國力強弱息息相關,孔子在授課時也把“禦”作為很重要的壹項內容。馬車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表明,中國在商代晚期已使用雙輪馬車。
“禦”包括五禦: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鄭玄註:“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分別為: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馬在歷史上與人類有非常親密的關系,是人類的運輸和交通工具。
擴展資料:
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藝”為“藝能”之意。即禮、樂、射、禦、書、數。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內容。
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內容;射是射箭技術的訓練;禦是駕馭戰車的技術的培養;書是識字教育、書法;數包含數學等自然科學技術及宗教技術的傳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見端倪,經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
“六藝”教育的特點是文、武並重,知能兼求和註意到年齡的差異及學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別。“六藝”中禮、樂、射、禦,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在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
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學階段是必修課。當時,庶民子弟只給予“小藝”的教育,唯貴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藝”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藝”至“大藝”的系統過程。
“六藝”服務於階級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規律,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百度百科——六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