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西江月阻風山峰下結尾運用了什麽表現手法

西江月阻風山峰下結尾運用了什麽表現手法

《西江月阻風山峰下》結尾運用了(反問、比喻、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原文:

《西江月阻風山峰下》

宋 張孝祥

滿載壹船秋色,平鋪十裏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嶽陽樓上。

註釋

1、山峰:指黃陵山。

2、“波神”句“謂行船被風浪所阻。波神,水神。

3、鱗鱗:形容波紋細微如魚鱗。

4、風回:指風向轉為順風。

5、水晶宮:古代傳說水中的宮殿。

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舞名。

7、“準擬”句:意謂準頂嶽陽樓上觀賞湖光山色。嶽陽樓,在湖南嶽陽城西門上,面對洞庭湖。

譯文

滿載著壹船的秋色,行駛在廣闊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水神留我看夕陽,微風吹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風向轉為順風更加好,那麽今夜露宿又有什麽關系呢?水中的宮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當到達嶽陽時,壹定在嶽陽樓上觀賞湖光山色。

賞析

“滿載壹船明月,平鋪千裏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壹路行來的景色。只寫“壹船明月”、“千裏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壹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壹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他說: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麽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嶽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壹種歌舞曲。“嶽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裏前壹句寫壹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壹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嶽陽時,壹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壹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贊此首“在集中最為傑特”(《鶴山題跋》卷二)。那麽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於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於湖集》40卷、《於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