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竊讀記》閱讀理解,竊讀的滋味是怎樣的

《竊讀記》閱讀理解,竊讀的滋味是怎樣的

“竊讀”的滋味是滿足和喜悅,有這種滋味的原因是外語好不容易才得到了,所以格外珍惜。

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原文節選:

轉過街角,看見三陽春的沖天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松了壹口氣,放慢了腳步。下課從學校急急趕到這裏,身上已經汗涔涔的,總算到達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陽春,而是緊鄰它的壹家書店。

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麽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裏?左邊第三排,不錯……”走到書店門口,便可以看見書店裏仍像往日壹樣地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了,因為壹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壹兩本了。

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註意。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裏邊來了。在壹排排花花綠綠的書裏,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數壹遍,啊!它在這裏,原來不在昨天的位置了。

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我多麽高興,又多麽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時抵達的,還有壹只巨掌,五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那本書的整個:“妳到底買不買?”

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顧客,他們全部回過頭來,面向著我。我像壹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慚而尷尬,漲紅了臉。我擡起頭,難堪地望著他——那書店的老板,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

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這種聲氣對待我。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壹句:“看看都不行嗎?”其實我的聲音是多麽軟弱無力!

為了解決肚子的饑餓,我又想出了壹個好辦法:臨時買上兩個銅板(兩個銅板或許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裏,當智慧之田豐收,而胃袋求救的時候,我便從口袋裏掏出花生米來救急。要註意的是花生皮必須留在口袋裏,回到家把口袋翻過來,細碎的花生皮便像雪花樣地飛落下來。

但在這次屈辱之後,我的小心靈確受了創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而且產生了對人類的仇恨。有壹次剛好讀到壹首真像為我寫照的小詩時,更增加了我的悲憤。那小詩是壹個外國女詩人的手筆,我曾抄錄下來,貼在床前,傷心地壹遍遍讀著。

此文出自現代·林海音《竊讀記》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竊讀記》現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創作的壹篇散文。此文以竊讀為線索,描寫了作者放學後急匆匆趕往書店,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竊讀,到晚上才依依不舍離開的讀書過程。

真真切切地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文學知識的渴望。作者綜合運用了細致入微的動作、自語式的獨白等描寫方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富有動人的魅力。

此文寫於1952年8月10日。作者小時候在北京長大,在此度過了25年的時間,1948年回到故鄉臺灣後,她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壹書,此文即是其中的壹篇,所寫的也是作者在北京的童年生活。

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年),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臺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著名作家。小說家、散文家。五歲開始遷居北京,在北京讀書長大。

她的童年生活,在她的小說《城南舊事》中可以看到,這部小說在八十年代改編成電影,影響很大,使她成為祖國大陸讀者最熱悉和喜愛的臺灣作家之壹。近年來,林海音的散文陸續介紹到祖國大陸,文筆細膩而溫婉,受到讀者很大的歡迎。